免费注册

优声学大玩Audionote:试听Daniel Hertz M7落地喇叭

作者:郭汉丞 图:郭振荣 阅读数:7434 发布日期:2013-11-13

摘 要:优声学老板刘名振与我是老同事,现在他自立门户当起代理商,掌理英国Audionote,这次来优声学听Audionote,搭配的却是Daniel Hertz M7落地喇叭。这倒不是混搭,单端直热小功率管机驱动高效率号角,本来就是经典搭配,还没有来优声学之前,我对这样的组合就已经充满了好奇。

 

优声学老板刘名振与我是老同事,现在他自立门户当起代理商,掌理英国Audionote,这次来优声学听Audionote,搭配的却是Daniel Hertz M7落地喇叭。这倒不是混搭,单端直热小功率管机驱动高效率号角,本来就是经典搭配,还没有来优声学之前,我对这样的组合就已经充满了好奇。


 

单端直热小功率管机配上Daniel Hertz M7喇叭,只有18瓦,和Daniel Hertz自家的400瓦后级相比,会有怎么样不同的声音表现呢?
单端直热小功率管机配上Daniel Hertz M7喇叭,只有18瓦,和Daniel Hertz自家的400瓦后级相比,会有怎么样不同的声音表现呢?

 

用优质小管机配Daniel Hertz M7

 

好奇什么?号角喇叭效率高,一点点功率就能挤出大音压,所以扩大机重质不重量,个位数的输出功率也能搞定号角,但是质地一定要够好,不然号角喇叭很容易像照妖镜一般,把前端讯源与扩大机的缺点一一暴露出来。这样的论调可说是老生常谈,资深音响迷一定都懂得这些道理,可是我自己用号角喇叭多年,效率也高达100dB,但我用的是Nu Force R18后级,输出功率超过250瓦,而Daniel Hertz自家设计,用来搭配高效率号角的扩大机M5 Telikos单声道后级,每声道超过400瓦。看出奇怪的地方了吗?虽然很多人认为小功率管机搭配高效率号角是王道,可是Daniel Hertz自家搭配的后级却是超过400瓦的晶体后级,我自已的搭配也是大功率后级。

 

现在您知道我好奇什么了?Mark Levinson带着Daniel Hertz自家音响系统,来台举办产品发表会的时候,用的当然是自家组合,大功率晶体后级展现M1喇叭几乎无限的音乐能量,因为是电子分音,所以是两套400瓦Mono后级驱动,四部后级加起来的功率高达1600瓦。可是在优声学试听M7落地喇叭,我们用的是18瓦输出功率的Jinro后级,而且M7只有一组喇叭输入端子,没有Bi-wire,所以取不得巧,即便优声学有两部Jinro在现场,也不能偷偷加上去。这18瓦与1600瓦(或者您也可以说400+400瓦,因为搭配M7只能用一套后级)的比较,是我这次来优声学最好奇的地方。究竟Daniel Hertz用大功率晶体机比较好听?还是用优质小功率管机好呢?


仔细看M7号角部分,上下开口的弧度与左右开口弧度不同,这牵涉到了扩散角度与频率响应。12?中低音单体的悬边采三折线布悬边,很多经典JBL与TAD,用的都是这种悬边。
仔细看M7号角部分,上下开口的弧度与左右开口弧度不同,这牵涉到了扩散角度与频率响应。12?中低音单体的悬边采三折线布悬边,很多经典JBL与TAD,用的都是这种悬边。

 

频率响应规格极好

 

在Daniel Hertz的产品线当中,落地喇叭总共有两款,一是旗舰M1,一是这次的主角M7,旗舰款式M1因为是电子分音,所以必须搭配Daniel Hertz自家后级使用。M7相对比较简单,二音路设计,压缩驱动器号角搭配12?中低音单体,看起来真的很简单,而且不用像M1唯我独尊,只能搭配自家前后级,M7可以任君挑选扩大机的搭配。原厂建议的搭配仍是自家M5 Telikos单声道后级,外加M6 1 MegaOhms前级,这部前级内建USB输入,所以您直接用计算机连接就可以播音乐。好,Mark Levinson自己设计,所以内举不避亲,可是这次在优声学,我们用的是18瓦的Jinro,相差二十倍以上的输出功率,究竟行不行?

 

容我先卖个关子,我们先来仔细看一下M7号角喇叭。频率响应的规格极好,20Hz~20kHz,百分之百对应人耳聆听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人耳听得见的频率响应,M7全部都能重现,够厉害了。效率高达100dB,代表您用1瓦的功率驱动,在1公尺距离测量,可以得到100dB的音压,而最大输出音压是多少?答案是126dB。

 

 

126dB这个数字代表什么意义?这几乎已经到达24/192与DSD的最大动态范围,意思是说只要数字讯源格式够好,M7都能毫不客气地再生。不过原厂也加注了但书,这126dB最大音压需要200瓦功率输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Daniel Hertz设计了400瓦单声道后级M5 Telikos,这是为了「绝对的余裕度」,如果M7的极限是用200瓦推出126dB,那么400瓦绝对绰绰有余。什么意思?假设您的车子极速超过200公里,在高速公路只跑100公里,根本轻轻松松,可是如果极速只有120公里,催到100公里的时候可能车子已经快不行了,所以Daniel Hertz用大功率搭配高效率喇叭,用意就在「获得更大的驱动余裕度」,教您怎么操都不会过头。

 


Audionote的Jinro后级,使用单端211真空管,每声道具备18瓦输出功率。
Audionote的Jinro后级,使用单端211真空管,每声道具备18瓦输出功率。

 

特殊的号角开口弧度

 

虽然M7是Daniel Hertz,也就是Mark Levinson新设计的喇叭,可是它的设计却相当复古。号角本身就是老设计,一百多年前电影院用的就是高效率号角,不过刘名振告诉我,M7使用的号角是所谓的CD号角,代表扩散角度受到控制。仔细观察M7的号角部分,上下有开口的弧度,左右也有,但上下与左右分成两组,代表M7的号角在垂直扩散角度与水平扩散角度,各自有其号角弧线设计,而且两者数值不一样(因为角度和位置不同),至于号角开口怎么和扩散角度相关,那靠计算,但是控制扩散角度这件事情,代表设计者希望M7可以近距离聆听,降低号角需要长距离投射的影响。

 

复古的设计还可以从12?中低音单体看得出来。请注意单体悬边,那是三折线的布悬边,很多经典JBL与TAD,用的都是这种悬边。好处是什么?第一、经久耐用。第二、反应快速。咦?有没有缺点?出厂时相对比较硬,需要时间软化。优声学这对M7听了多久?刘名振说M7来这里好一段时间,超过大半年了,但他没有刻意去Run,只是一直尝试不同的搭配与摆位。我们一边聊着M7,一边音乐也没忘了播放,听起来很顺,我想Run-in应该不是问题。

 

Jinro后级背后是两支5R4WGB整流管。
Jinro后级背后是两支5R4WGB整流管。

 

因为是第一次来优声学,我想描述一下这里的空间,摆放M7的地方是优声学比较靠里面的独立空间,比例近似鞋盒,可以长边摆放,也可以宽边摆放,主人刘名振这次用的是宽边,我想是为了强化音场空间感。不过宽边摆有个缺点,因为这个空间三面是墙,只有入口处是落地玻璃门窗,采宽边摆放时,右侧的空间是落地玻璃门,左侧则是实心墙面,两边材质不同,要小心摆放,才能找到适当的位置。

 

喇叭往前拉 低频量感就出来了

 

还好,喇叭摆位这件事情绝对难不倒优声学的刘名振,当年我在音响媒体写评论时,刘名振算是学长兼长官,我还要向他偷学招数,所以来优声学听音响,我一点都不担心系统设定与摆位的问题。不过刘名振也告诉我,M7颇为敏感,之前他尝试过很多位置,都觉得喇叭低频不太够,理论上可以借着让喇叭贴墙摆放,增加低频,可是用在M7身上却不管用。他试着更换更高阶的Audionote器材,也换上大功率晶体后级驱动,一样效果不彰,后来他索性把喇叭往前拉,没想到M7的低频量感乖乖地跑出来了。所以音响不光是硬件买卖,聪明的玩家要懂得找有经验的店家,这样才不会在搭配与摆位设定上多花冤枉时间。

 

 

优声学用什么Audionote搭配M7?讯源是CDT Three,转盘结构是Audionote自家改装Philips承盘,加上特制铜线数为输出变压器。DAC用的是4.1X, 讯号送入M10前级与Jinro后级,然后驱动M7。声音如何?很棒!但是和之前我在金龙厅用全套Daniel Hertz的声音很不一样,两者都很棒,但是表现音乐的方式不一样。

 

这么写很玄,让我们用音乐来说明。我在优声学第一张播放的CD是「布拉姆斯艺术歌曲集」,演唱者是洁西诺曼,弹钢琴的是巴伦波因,真是梦幻的组合,也真是一张梦幻的唱片。Jinro推起100dB的M7,唱艺术歌曲真美,而且很轻松。唉,400瓦我也说轻松,现在18瓦我也说轻松,究竟功率该大该小,好像都没个准?抱歉,用Jinro推M7来听洁西诺曼,歌声厚实又圆润,女高音的胸腔共鸣,彷佛要飞上天一般,轻柔的钢琴则是脚踏实地,把天使一般的歌声紧紧抓住,想办法留在人间。甜美、厚实、圆润三者兼具,而且有着温暖的美感,这就是单端直热三极管扩大机的魅力,或许有人说这样太美,不够真实,但M7的细节极为丰富,哪里不真实?这种既真且美的艺术歌曲,真的听得醉人。

 

铺天盖地的低频能量席卷而来

 

 
嗯,我听到有人说话了!用艺术歌曲来听小功率管机配高效率号角,怎么会不好?是啊,我也这么想,这顺着搭配来听的,不然我和刘名振是老朋友,怎么一来就踢馆,太没礼貌了。咱么总是要先礼后兵。难题来了!从最简单到最难,该选什么?艺术歌曲只有两个人,我们来个「最大对比」,选马勒「第八号交响曲:千人」如何?我拿出Michael Tilson Thomas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的SACD版本,不过Audionote只能播放CD层,而且是44.1kHz。

 

18瓦能放「千人交响曲」吗?我这先礼后兵本来就是绵里针,想把Jinro操爆,没想到千人交响曲的气势一下子拉开,只有管风琴的下潜弱了些,人声一下子与管弦乐团迸发出来的能量,强而有力,音场宽阔,低频厚实,而且各声部不会因为大音量而混乱。慢着,管风琴低频下潜稍弱?这不是已经说明18瓦的Jinro没办法让M7充分发挥吗?

 

 
抱歉,实情并不是如此,那是音乐厅与录音的差异,旧金山交响乐团这个版本真的管风琴不够力。我换上了布列兹的版本,柏林歌剧院的管风琴就不是盖的,管风琴的动作清楚,丝毫不拖泥带水,只要管风琴一开动,马上低频滚滚而来。Jinro推起M7,那铺天盖地的低频能量席卷而来,我真的吓了一大跳,18瓦真的能有这么雄伟的低频吗?还有,马勒第八号交响曲第一乐章爆发性的人声交响,一下子推到顶点,接下来是绕指柔的女高音、男高音混唱,M7表现出来的对比非常的好,声部定位准确,我甚至可以数人头,女高音在左边,男高音与男低音在右边,这未必是M7厉害,更多应该是刘名振把喇叭摆到适当位置,营造出优秀的音场定位,可是这也代表18瓦的Jinro,真的能推好M7。

 

非常清晰 非常真实 非常自然

 

从艺术歌曲到千人交响曲,对比够大,我的惊吓也够大,18瓦真的能把M7搞好。慢着,平静下来,优声学这里有点取巧,空间没有金龙厅大,而且用宽边摆放,所以音场可以更宽,但相对深度较浅,可是我用很大的音量听,也没让18瓦的Jinro过载失真,代表18瓦的功率还在「充足的范围内」,但如果是400瓦的M5 Telikos在这里呢?过载失真绝对不可能,但可能会更刚强,更猛爆,相较之下Jinro的温暖、妩媚、柔美,在优声学的空间里,兼顾了真实与美感。

 

 

用近乎「最大对比」来试听Audionote搭配M7,我想答案已经清楚了!那天下午还试听了许多唱片,但实际上听过这两张唱片的极大对比,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其它的唱片都是为了工作上的享受罢了。我还听了「Etta的最后录音」,沙哑的嗓音透过M7与Audionote传出迷人的乐音,温暖的质地散发出圆润光泽的音符,萨克斯风、低音贝斯的搭配,每一个乐器的质地都非常清晰、非常真实、非常自然,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不简单,要能把M7推出这么好的质感,很不简单,可是Jinro做到了。

 

我还听了Michel Petrucciani的「Live Solo」,这位爵士钢琴家已经不在人世,我们只能从唱片中回味。Jinro推M7表现的钢琴可说是既真且美,我不禁想比较在金龙厅用大功率晶体机驱动M1,与优声学用18瓦管机驱动M7的差异。全套Daniel Hertz在金龙厅的大空间,催出来的是强悍雄伟、电光石火的钢琴,触键的重量感很足,音符与音符之间的瞬时反应很快。在优声学听M7,空间相对比较小,但我依然用很大的音量聆听,M7搭配Jinro所表现的钢琴,颗粒圆润饱满,瞬时反应也够快速,但那种粒粒分明的效果不同,Jinro多了一点软Q的柔劲,刚中带柔的韵味,增添了聆听的美感。这是真空管的音染吗?抱歉,没那么严重,可是明亮又不刺激的钢琴光泽,Jinro确实更胜一筹,而大功率晶体机则更显干净利落。

 

再现托斯卡尼温暖的阳光

 

 
在优声学听的最后一张唱片,是诺灵顿指挥斯图加特广播管弦乐团演出的「艾尔加:谜之变奏曲」,可是我爱听的却是序曲「In The South」。我手上有几张「In The South」的录音版本,大多是随着艾尔加全集买到手的,以前从来没有特别注意这首序曲,但诺灵顿的版本演录俱佳,在优质的音响系统上聆听,更能展现南方耀眼阳光与宽阔的音乐景色。既然阳光耀眼,艾尔加一开始就让铜管群掀开序幕,用号角喇叭来听铜管,那是在对味也不过了,M7挥洒出亮丽的铜管光泽,您不难想见意大利托斯卡尼温暖的阳光,弦乐群随后跟上,带出悠扬的气氛,等铜管再现,孔武有力的大鼓与定音鼓,轰出南方的热情,这里录得夸张,如果您的音响系统够庞大,几乎可以感觉地板在震动。我用18瓦的Jinro推M7,能有这么猛的低频吗?没问题!您看,刘名振听过这曲「In The South」之后,赶忙拿起手机把唱片封面拍下来,我相信他马上会去抢一张回来。

 

与旗舰M1比较起来,M7相对是友善的喇叭,它不需要电子分音,可以省一套后级,还可以自由自在地搭配Daniel Hertz以外的扩大机。它有很高的效率,18瓦的Jinro都能推出掀屋顶的音压,而且能充分展现Jinro细腻的音乐质地。M7并不大,不占空间,不需要脚架,您只需要给它一些功率,喂入美妙的唱片,M7会自动把音乐厅搬到您家客厅。

 

器材规格

 

型式:2音路2单体落地式喇叭
单体:号角高音单体×1,12?中低音单体×1
效率:100 dB
阻抗:8欧姆
尺寸:1000 × 450 × 410 mm(高×宽×深)
重量:38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