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称Reference当之无愧:Audio Research CD8 CD唱盘

作者:刘汉盛 阅读数:7735 发布日期:2013-10-23

摘 要:在音响界中,如果有人不知道William Z. Johnson(Bill Johnson)的大名,那他肯定还未入行。我不敢说他有多伟大,也不能说他所设计的产品天下无敌,但说他是美国将真空管扩大机复兴的第一人,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当年,晶体管兴起没多久,众厂家纷纷?弃体积大、制造成本高的真空管机,而趋向晶体机。唯有他独排众议,将被人丢弃的真空管重新捡回,奠定真空管霸主的地位,也造就了今日这么多真空管扩大机厂家的兴旺。

 

在音响界中,如果有人不知道William Z. Johnson(Bill Johnson)的大名,那他肯定还未入行。我不敢说他有多伟大,也不能说他所设计的产品天下无敌,但说他是美国将真空管扩大机复兴的第一人,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当年,晶体管兴起没多久,众厂家纷纷?弃体积大、制造成本高的真空管机,而趋向晶体机。唯有他独排众议,将被人丢弃的真空管重新捡回,奠定真空管霸主的地位,也造就了今日这么多真空管扩大机厂家的兴旺。

 


1949年卖出第一部商业机

 

William Z. Johnson在1970年创立Audio Research Corporation,这家厂的前身叫做Electronic Industries,是他在1951年就创立的,专门从事扩大机的制造、修理、电视的修理等杂七杂八的业务。他主持这家公司一直到1968年,就卖给当地一家叫做People Inc.的公司,Bill Johnson则替这家公司打工。不过这家公司因为拥有许多小公司,无法将Electronic Industries照顾得好,于是又卖回给Bill Johnson。Bill这才下定主意,干脆从事真空管扩大机的制造销售。

 

其实,早在Bill Johnson年轻时代,他就喜欢自己装真空管扩大机,当时就是替自己装、替朋友装,并没有商业化。一直到二次大战结束,他解甲归田,在一家音乐公司工作,才在1949年第一次接受一位音响迷的委托,替那个人做一部真空管扩大机。当时那位音响迷用的是Williamson类的真空管扩大机,以及Klipschorn喇叭。他为那个音响迷做了一套三件式扩大机,电源分离,三极管输出,变压器耦合。这套扩大机很成功,也激起Bill Johnson自己创业的念头,所以才会在1951年创立ARC的前身Electronic Industries。

 

1970年创业当年,他就带着第一套产品Dual 50后级与SP-1、SP-2前级到华盛顿特区参展,当时还有一位仁兄去踢馆,说他的真空管扩大机让音响界倒退20年。为何Bill Johnson当年会将大家弃之如敝履的真空管当做宝贝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无法从当年的晶体扩大机中听到他所认为的好声。

 


曾经在真空管与晶体间摇摆

 

虽然创业初期锁定的是真空管扩大机,但ARC却从未真正退出晶体扩大机的领域。在1974年,面对市场的需求与质疑,Bill Johnson重新思考是否该生产晶体扩大机,最后决定顺应大潮,于1976年推出几款晶体前级与后级。虽然市场上卖得相当好,但却遭到当时真空管迷以及Hi End音响杂志的一片嘘声。

 

在真空管与晶体之间挣扎了几年,到了1978年,Bill Johnson终于决定重返真空管扩大机领域,当年推出SP-6前级,获得非常大的成功(在此之前的SP-3前级也是经典)。隔年推出配套的D-79后级,也很成功。不过到了1980年,忍不住晶体扩大机在市场的畅销,ARC又推出D120、D60二款晶体后级以及SP-7晶体前级。

 

既然拥有真空管与晶体双边技术,ARC开始思考将FET与真空管整合,设计出混血前级,那就是赫赫有名的SP-11前级(1985年上市)。说到这部前级,当年在台湾可说出尽锋头,刚开始销售时一部大约要二十几万台币,过没多久台币大幅升值,从40比1到26比1,SP-11的售价也大幅调整,降到十几万台币。我记得当年一部二十几万的前级已经是市场上的旗舰了,一下子降到十几万,不知多少人连夜捧着银子到音响店笑嘻嘻买回一部。后来又出现镀金面板的SP-11特别版,相信许多音响迷家里还拥有这部镀金版。

 


Reference系列推出,更上层楼

 

持平的说,ARC的产品售价一直都很平实,就跟他家外观一样,不过到了1993年,事情有了变化,那年他们开始推出Reference系列,一下子将价格拉高许多。到底Reference系列是怎么诞生的呢?原来Bill Johnson多年来一直想在设计真空管扩大机上有所突破,但都限于无法获得更好的真空管而作罢。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原本西方社会无法获得的前苏联真空管竟然可以在市场上买到,Bill Johnson试过一些前苏联管之后,惊讶于品质的优良,这才打定主意要推出代表他毕生经验汇集的Reference系列。Reference推出之后,将ARC带入另外一个阶段。有关Reference系列这些最近几年的故事读者知之甚详,我就不说了。

 

2008年1月25日,William Z. Johnson宣布由于自己年迈,所以将公司卖给一家叫做Quadrivio SGR的意大利私募基金公司(这家公司还拥有Sonus Faber),自己则退居荣誉主席。至此,William Z. Johnson的时代宣告落幕,ARC的总裁职位由原来的副总裁Terry Dorn升任。Terry Dorn在ARC已经工作二十几年,与负责销售的Dave Gordon默契十足,二人应该可以延续ARC这家公司的荣光。

 

电源供应与模拟输出级采用真空管,共享一支6550与五支6H30。模拟输出电压平衡3.6V,非平衡1.8V,模拟输出RCA与XLR端子各一组,数字输出AES/EBU、BNC各一组,模拟输出阻抗平衡660欧姆,非平衡330欧姆,频宽0.5Hz-20kHz+0/-0.5dB,讯噪比108dBA,失真0.3%(1kHz),体积480 × 134 × 390mm,净重14.8公斤
    
外观
CD8的外观与CD7可说一模一样,还是那种四方稳重造型,抱在手上相当沉重,用手敲机箱十分扎实,是典型美国精神产品。
 

 

 

背板
CD8的背板很简单,只有一组模拟输出与一组数字输出,当然平衡端子是免不了的。

 

 


上一代机型的更精进产品

 

简单说过ARC的历史,相信读者们对于他家产品会有更具体的印象。话说回头,让我们切入本文的主角CD8 CD唱盘吧!CD8的面板一如上一代的CD7(2005年推出),是他家传统造型,左边是大字显示屏,方便眼力不佳的音响迷,右边则是几个基本操控按键,没有什么需要多做解释的。来到背面,一切也很单纯,就是一组模拟输出端(XLR/RCA),以及一组数字输出端(AES/EBU,BNC Coax)。

 

为了保护真空管,ARC的产品在运送时,真空管是另外以海绵包装、塞在机箱里的,CD8也不例外。想要听CD8,必须先打开顶盖,将五支小管子与一支大管子插入脚座,才能工作。所以,无论您是否是音响评论员,都必须先将CD8的顶盖打开,取出真空管,按照编号装好之后才能唱歌。

 

打开顶盖之后,很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部真空管前级,光是那个相当大的R-Core电源变压器给前级用都绰绰有余,此外还有二个小EI型变压器,这是独立的数字与模拟电源供应。接着,我还注意到怎么所有比较大颗的滤波电容(大的有六个,小的二个,其余更小的就不计了。)上都跟CD7一样,贴了一块黑色硬硬的胶片,那应该是用来抑制振动的吧。再看,电源变压器上面也贴了这种避震胶片。再仔细搜寻,怎么连CD滑盖底下也贴了这种避震胶片。几乎可以这么说:凡是可以贴的地方都贴了,我相信一定是ARC工程师发现电子组件的振动会劣化声音表现,所以才会延续CD7的做法,在滤波电容的顶端贴上避震胶片。

 


无处不贴吸振片,苦心去除细微振动影响

 

内部
看到CD8的内部,会让人觉得这笔钱花得值得,光是电源部分以及那些真空管就可窥知用心程度。而读取系统的避震功夫更是做到扎实无比,至于无处不在的吸振贴片更清楚的指出振动对声音的负面影响。

滤波电容的避震这么注重,那么机械读取系统呢?当然也不会随便,CD8还是采用Philips Pro2 R系统,在读取系统的底部有一块厚厚高高的黑色金属块,读取系统就是透过避震弹簧,座落在这块金属上。不仅如此,我还发现电源变压器与电源供应线路板底下也是铺着一块厚厚的金属块,意图将包括变压器轻微振动在内的振动通通吸收或隔离。甚至,一般机器底部多为四支避震脚,有的是三支,而CD8却用了五支,由此亦可见ARC深知振动对声音的负面影响。

 

仔细观察过CD8的内部结构,发现功夫下得最深的地方有三个,一是避震,几乎能够做的地方都做了,这等于是延续CD7的做法。二是电源供应不仅充足,而且稳压做得非常好,包括一支6550C当做整流管与一支小管子。三是四支小管子所构成的模拟线路。至于数字模拟转换,CD8用了普遍被采用的BB 1792,这个优秀的芯片到处可见,CD8用了也是应该的。不过不同于有些数字讯源将这个立体芯片当单声道用,CD8只用了一个,我想应该是ARC的工程师认为一个芯片就够了。

 


CD8与CD7的不同处

 

或许读者要问:CD 8与CD7到底有什么不同?肉眼所及,我仅能发现使用的真空管以及数字模拟转换芯片不同,原厂网站还提到输出耦合电容器也不同,面板亮度有五段调整,其它小差异我就无法比较了。读者们大概还记得,CD7用了7支6H30小管子(四支用于模拟输出级,三支用于电源供应。),而CD8改采一支6550做整流,其余五支6H30中,四支是模拟输出级(二支负责缓冲,二支负责增益),一支属于电源供应。而在数字模拟转换芯片方面,CD7使用Crystal CS4394,CD8则采用Burr Brown PCM 1792。还记得吗,CD7的模拟输出级采用的是Reference 3前级的放大线路,所以称为Reference,CD8也是一样,所以也是Reference级。

 

CD8的说明书中告诉用家,要听过600小时之后才会达到最佳状态。老天!600小时,以一天听二小时来计,那也要300天。就评论器材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不可能听那么久之后才写评论,所以,这篇评论的结论必须加上加权想象才行。其实,绝大部分送评的器材都是未曾开嗓的,因此我们写评论时所听到的声音表现都不能说是最佳状态。不过,由于每部器材都遭到相同的对待,所以聆听结果还是相对可信的。

 


请重温CD7的评论

 

聆听CD8的场地在我家开放式聆听空间,搭配的前级是Spectral DMC30-SS,跳过后级,直入ATC SCM100ASL双主动式喇叭系统。读者们还记得我在第211期写CD7时,给了「它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标题吗?这次听CD8,我特地将CD7的评论文章拿出来重读,也用了当时所用的软件听过一次。读者们一定好奇二次的聆听结果有何差异?我必须说,CD8的表现比CD7还好。不过,这新发现的好多少应该也与这次搭配的器材有关。这次的前级Spectral DMC30SS比上一次的MBL6010更中性些(但MBL的独特味道则更浓),而且解析力更高。再来,这次的喇叭ATC主动双喇叭系统也比上次搭配的那三对喇叭都还要巨大,音乐规模感与整体表现都胜过上次。如果扣除搭配器材的因素,CD8有比CD7还好吗?还是更好!

 

到底CD8的声音好在哪里?我想请您先阅读211期那篇CD7的评论,那里面可以看到至少百分之八十CD8的声音表现。至于那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有一部份是解析力更强,一部份是音乐活生感更好,瞬时反应更快。至于最后一部份我无法确定,那就是声音个性更趋中性。

 


更为中性,音质与音色的差异更清楚

 

为何我说无法确定呢?因为211期听CD7时,我用的那套音响系统本身就没有现在这套系统那么中性,所以现在听CD8觉得比较中性是应该的。到底这「比较中性」是优点还是缺点?我认为是优点,因为我听到的CD8声音色彩虽然因为中性而淡了一些,但各种乐器的细微音质音色差异却更为清楚。例如我听James Ehnes那张十二把名琴演奏的「Homage」时,无论是不同小提琴或中提琴的音质、音色差异都更为明显。

 

或许读者们看到我经常强调音质、音色的表现,会认为这二种「音响二十要」很抽象,因为谁也无法具体想象出别人脑中的音质、音色长得什么模样。可是,音质、音色的表现可说是昂贵器材所以卖高价钱的理由。想要有醇美的音质与正确迷人的音色表现,必须所有制造细节都精进到很高的层次之后才能获得。如果没有在「对」的空间听过「对」的器材做「对」的搭配,您是无法了解音质、音色所占的重要地位。而这音质、音色的表现正是CD8之所以能卖高价的优点之一。

 


音乐规模感庞大

 

再来,CD8让人喜欢的是庞大的音乐规模感。老实说CD8的模拟输出电压并不高,非平衡才1.8V(一般CD平均输出为2V),平衡为3.6V,按理说这样的中庸电压输出不会产生「庞大」的感觉才对。可是,当我听布列兹指挥维也纳爱乐的那张马勒「第三号交响曲」时,就很清楚的感受到音乐厅中音乐规模感的庞大。这种庞大至少由层次感、前后远近感以及自然的空间残响所构成。CD8将现场的音乐解析得清楚,又不会让乐器变得跟纸片一样薄,自然而然的就产生这种庞大的音乐规模感。

 

此外,我也在Crystal Cable老板娘所赠送的那张「Arabesque」上得到庞大音乐规模感的验证。第一轨各种乐器交错演出,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弱奏到强奏,加上庞大宽幅的动态范围,CD8表现得好极,它将这首乐曲该有的音乐规模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又不会让人有紧张之感。甚至,连第二轨的钢琴独奏中,CD8都可以让钢琴表现出庞大的音乐规模感,那不仅是庞大的钢琴形体所构成,更重要的是琴键弹下去之后所引起的丰富泛音所形成,这种庞大的音乐规模感让音乐听起来更有现场感。

 


圆润丰满,不是纸片薄

 

CD8的乐器线条与形体的确就不是瘦瘦扁扁的,而是圆圆滚滚的,丰满的,有厚度的。而且,无论是人声或乐器,总是觉得声音的内聚力很强,不是虚虚的。例如我听Accuphase第三张的测试片时,内中几首Bass与爵士套鼓的演奏就很明显的让人感受到因为凝聚而产生的扎实感。更美的是,那些木管的圆润形体真的就像眼睛看到乐器般。

 

参考软件


「Arabesque」字义是阿拉伯风,这也是Crystal喇叭的名字,也是他家出版的精选集。这张选集中收录了一些音响迷可能已经有的曲目,刻意凸显庞大的音乐规模感、乐器演奏质感,以及优美的人声。假若您听到的钢琴木头味不够温润,或弦乐强奏时声音会生硬刺耳,那都是错的。

再来说到音乐活生感与瞬时反应,在此我用二段音乐描述,一段是慕特演奏的「四季」,另一段则是「Arabesque」第三轨。在此我要先说段题外话,我二次在日月音响二楼举办音乐欣赏会时,开始先搭配的都是CD7与CD8,但在现场的器材搭配下,总是觉得音乐活生感与瞬时反应不够快,所以最后都改成Ayre C-5xe兼容机,这才达到我对音乐活生感与瞬时反应的要求。可是,我在家里听CD7与CD8时,却没有感到它们的瞬时反应不够快,音乐活生感不够好,由此可见器材搭配与空间条件都会相互影响。在我家,我的「感觉」(因为没有AB比较)是CD8的音乐活生感比CD7更好些,瞬时反应也更快。当我在听上述那二段音乐时,音乐节奏的快慢缓急突强突弱表现得非常好,活生生的跃动展现在音乐的节奏中。此外,虽然演奏的是巴洛克时代的「直来直往」音乐线条,但并不会让人有生硬刚强之感,显然CD8是够温暖的。

 


温暖的人声与钢琴木头味

 

说到温暖,当我听江蕙的「甲你揽牢牢」时,我惊讶CD8在人声与钢琴方面的圆润、扎实、庞大与温暖。听大提琴时,嗯嗯的鼻音特别妩媚,木头味浓厚。江蕙的歌声成熟、嘹亮、声线扎实,而且甜美。而在听「Hit Man David Foster & Friends」时,我还发现CD8的低频段并非一般人所想象、真空管就会唱出浓厚的低频。相反的,CD8的低频量感是控制适中的,低频弹性也是适中的,不是软烂的,也没有过量,我喜欢这种「适中」的表现。不过,我不知道唱过600小时之后,低频的表现是否还会有变化。一般而言,暖机开嗓足够之后,差异最大的应该是在高频段与中频段,而非低频段。假若暖机开嗓足够之后,低频段量感增加,我相信也没有负面影响。

 


称Reference当之无愧

 

ARC CD8 CD唱盘是一部制造扎实严谨的优秀产品,它没有华丽的外观,但四四方方的稳重造型与温热的机身很容易让人对它产生信赖感。它的声音特质不同于其它几家名厂,在我听过的众多数字讯源中,它也并非天下无敌。但,就宽松、厚实、稳重与对音乐魅力的正确再生方面,CD8冠上Reference称号当之无愧。

 

 

焦点


让音乐听起来很舒服,很美,宽松而不会紧张。
钢琴的木头味浓厚,温暖的特质贯穿各种乐器。
小提琴声音线条是圆的,不是扁的。
音乐规模感庞大,层次又分明。

 

建议


喇叭宜搭配活泼型者,低频厚重者可能不宜。
讯号线以中性为佳,中频段低频段加料者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