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如琉森湖水般清澈晶亮:试听SW speakers Magic Flute

作者:郭汉丞 图:郭振荣 阅读数:2820 发布日期:2013-09-15

摘 要:2007年创立于瑞典,SW Speakers不仅是Hi End音响的新面孔,他们的设计也独一无二,让人耳目一新。就拿Magic Flute来说,碳纤维打造的喇叭箱体,加上宛如喷射机引擎的线条,怎么看都非常抢眼。台湾市场由「逸圣的艺术角落」取得代理,把艺术与音响结合在一起,一样也是颠覆传统音响市场的手法。或许有人想问:Magic Flute究竟是好看还是好听?究竟是艺术品还是喇叭?

 

 

2007年创立于瑞典,SW Speakers不仅是Hi End音响的新面孔,他们的设计也独一无二,让人耳目一新。就拿Magic Flute来说,碳纤维打造的喇叭箱体,加上宛如喷射机引擎的线条,怎么看都非常抢眼。台湾市场由「逸圣的艺术角落」取得代理,把艺术与音响结合在一起,一样也是颠覆传统音响市场的手法。或许有人想问:Magic Flute究竟是好看还是好听?究竟是艺术品还是喇叭?

 

SW Speakers所设计的Magic Flute是艺术品还是喇叭?摆放于「逸圣的艺术角落」风格独具的展示空间中,答案呼之欲出。
SW Speakers所设计的Magic Flute是艺术品还是喇叭?摆放于「逸圣的艺术角落」风格独具的展示空间中,答案呼之欲出。

 

 

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两者皆是」。SW Speakers虽然创立至今不过六年时间,可是旗下已经有4款产品,而Magic Flute是他们推出的第一款产品,也是最顶级的旗舰喇叭。在Magic Flute之后推出的是Figaro喇叭,一样是喷射机引擎的造型,但是左右声道只剩下一个引擎,内中藏着同轴单体,而和Figaro孪生的则是超低音Apollo,长相酷似飞碟,一样是碳纤维箱体,如果您想象力更丰富一些,可能也会联想到「Star Wars」里面黑武士的宇宙飞船。而SW Speakers的第四款产品则是Nessma,这次更有趣,一样是喷射机引擎的喇叭箱体,可是SW Speakers把喇叭「倒吊起来」,一大一小,小的是中高音同轴喇叭,大的是低音喇叭,把流线型的喇叭箱体吊在半空中,不仅时尚前卫,还可当作家中漂亮的装饰品。

 

 
继Magic Flute后推出的Figaro和Apollo喇叭,前者维持喷射机引擎的造型,但左右声道只剩下一个引擎,内中藏着同轴单体;后者超低音Apollo则酷似飞碟,一样是碳纤维箱体。
继Magic Flute后推出的Figaro和Apollo喇叭,前者维持喷射机引擎的造型,但左右声道只剩下一个引擎,内中藏着同轴单体;后者超低音Apollo则酷似飞碟,一样是碳纤维箱体。

 

 

音响与工业设计的结合

 

SW Speakers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究竟从哪里来?原厂网站会告诉您,SW Speakers的产品都是sinan.se的设计作品,那sinan.se又是什么来头?答案是Sinan Wasif这位瑞典人,他就是SW Speakers的创办人,而他同时经营sinan.se这家专门做工业设计的公司。这位先生什么来头?答案不在音响圈,而是来自工业设计产业,Sinan Wasif虽然是瑞典人,公司也设立在瑞典,但是Sinan本身却是在萨尔兹堡教工业设计的大学教授。从Sinan与萨尔兹堡的关系,您不难猜出为什么SW Speakers的产品有Magic Flute与Figaro,那都是莫扎特的歌剧,而萨尔兹堡到现在都还靠莫扎特在做城市营销,SW Speakers也顺道跟上莫扎特风潮。

 

大学教授怎么会来做喇叭?我本来也不了解SW Speakers的来历,但「逸圣的艺术角落」负责人Barry在引进SW Speakers初期,曾经邀请Sinan Wasif来台,那时候也不算什么专访,只是见面聊聊天,我才知道SW Speakers背后有这么多故事。Sinan学的是工业设计,那时候他曾经实验性设计音响,也就是Magic Flute的原型,此后一直不断投入研究,才把Magic Flute从基本的工业设计原型,变成现在的完成品。这中间花了多少时间?答案是将近十年。

 

好吧,您应该可以想象,为什么 Hi End喇叭身价都不低?Magic Flute光是研发就耗掉了十年,这中间要不是Sinan有大学教书的薪水,这么特别的设计也不可能变成现实世界的产品。Sinan不单在大学教授工业设计,事实上他也靠工业设计赚钱,他曾经替Volvo规划汽车音响的设计,也为BMW提供项目设计,不过在这段期间内,他一直都在进行Magic Flute的设计,一点一滴修改到符合他的期望。

 

Nessma为一大一小的组合,小的是中高音同轴喇叭,大的是低音喇叭,把流线型的喇叭箱体吊在半空中。
Nessma为一大一小的组合,小的是中高音同轴喇叭,大的是低音喇叭,把流线型的喇叭箱体吊在半空中。

 

 

Magic Flute最抢眼特别的地方,莫过于宛如喷射机引擎的喇叭箱体,一边四个,每一个喷射机引擎里面都各自有一个单体,代表这是4音路设计。Sinan自己是工业设计的教授,他说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The foam follows the function」,意思是说设计的造型与功能息息相关,如果设计的结果不能符合其功能,那就是失败的设计,而Magic Flute就是深入思考「喇叭」的功能,从中找寻符合功能的最佳设计。

 

喇叭有什么功能?答案很简单,就是回放音乐,简单的想法就是把喇叭单体锁在音箱上面,根据单体设计对应的分音器,全部固定起来就完成了。嗯,好像喇叭很简单,答案却一点都不简单。当我们把喇叭单体锁在音箱上面时,前障板的面宽也会产生声波绕射,传统音箱内部还有箱内驻波的问题,这些都是不符合「Function」功能的设计,所以Magic Flute要另辟蹊径,透过工业设计的手段,来解决传统音箱的问题:方正箱体反射产生额外的声波绕射。

 

耗费十年完成的旗舰喇叭Magic Flute,透过工业设计的手段,来解决传统音箱箱体反射的问题。
耗费十年完成的旗舰喇叭Magic Flute,透过工业设计的手段,来解决传统音箱箱体反射的问题。

 

 

碳纤维的圆弧箱体

 

好,Magic Flute究竟怎么做?全部圆弧形的箱体,这样完全免除了箱体反射的影响!Sinan选择了碳纤维材质作为音箱的材料,他说碳纤维材料的刚性很好,而且材料内部的密度很均匀,这些条件让他可以控制箱体谐振,也能塑造圆弧球型的音箱。我们看到许多喇叭设计者使用很重的材料打造音箱,希望透过更高的质量消除音箱谐振,但事实上任何材料都会产生谐振,只是频率不同,SW Speaker的做法是利用「可以控制」的碳纤维材料,让每一个音路的单体得到专属的碳纤维音箱,这些箱体依然存在谐振,但不会在各个单体的工作带宽之内,这样就可以避面箱体谐振对声音回放产生负面的干扰了。

 

透过碳纤维材料制作圆弧音箱,Magic Flute得到了「可以控制谐振」的先天优势,接下来就是箱体设计了。Sinan采用了类似喷射机引擎的外观,这不是天马行空而来的念头,而是有声学考虑的道理。喇叭单体装在音箱里面,一定会产生若干箱内驻波,要打散箱内驻波的方法,就是设计内部不平行的喇叭箱体,譬如Avalon就是利用不规则平面箱体,木箱没有平行面,而像TAD则是设计弧面箱体,KEF的Muon更是用金属塑形设计宛如艺术品的喇叭箱体。Magic Flute呢?您看,虽然外观像是喷射机引擎,可是圆弧的箱体可一点「平面」都没有,单体安装在其中,箱内驻波都相互抵销掉了,这不是很聪明的设计?

 

造型特殊的喷射机引擎箱体完全没有内部平行面,可抵销箱内驻波,向挪威Seas采购的四个单体,分别安装在四个尺寸的音箱里,各自独立互不干扰。
造型特殊的喷射机引擎箱体完全没有内部平行面,可抵销箱内驻波,向挪威Seas采购的四个单体,分别安装在四个尺寸的音箱里,各自独立互不干扰。

 

 

造型设计与功能息息相关

 

喷射机引擎的喇叭箱体,好处还不止没有内部平行面,可抵消箱内驻波,您看Magic Flute的喇叭单体,等于只固定在喇叭箱体的外框上面,根本没有喇叭前障板,所以也不会有传统喇叭的绕射问题。而Magic Flute最后一项「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设计,则是前方的铝合金边框与箱体尾端的金属尖锥,Sinan说碳纤维的箱体本身的谐振当然经过计算,这些谐振无法消除,只能透过能量转化,而前方的铝合金边框可以提供固定单体的强度,后方的铝合金尖锥则是用来吸收多余的谐振。怎么吸收?谐振到了铝合金尖锥会转化为热能散发。

 

从以上的说明,我们不难看出SW Speakers在喇叭箱体的设计上面,投入了许多的研究,而喷射机造型的喇叭箱体,不仅是造型特殊,同时每一个细部都有音响工程尚的道理。至于Magic Flute所使用的单体,全部都是向挪威Seas采购,包括1?丝质软半球高音、5.7?镁合金振膜中音与8.5?镁合金低音单体。这些单体安装在4个尺寸不同的喷射机引擎外观音箱,不仅各自独立,不互相干扰,Sinan强调当声波在空间中扩散时,圆弧流线的音箱不会产生锐利的反射,这也是Magic Flute音箱的独特之处。换句话说,Magic Flute的音箱不仅不会扭曲单体回放的频段,同时也不会在聆听空间中再反射,扭曲音乐的回放。

 

Magic Flute前方的铝合金边框可以提供固定单体的强度,后方的铝合金尖锥则是用来吸收多余的谐振,配线用的都是瑞典Jorma Design,其余大部分组件几乎都是在萨尔兹堡手工制作完成。
Magic Flute前方的铝合金边框可以提供固定单体的强度,后方的铝合金尖锥则是用来吸收多余的谐振,配线用的都是瑞典Jorma Design,其余大部分组件几乎都是在萨尔兹堡手工制作完成。

 

 

SW Speakers的理想实践

 

我们可以看出Magic Flute的设计,基本上是从特殊的碳纤维喇叭箱体出发,然后一点一滴针对细部着手,从基础的声学原理,把喇叭设计做到完善。这当中还包括很多的细节,譬如Magic Flute的分音器,全部装配在喇叭底部,避免喇叭工作时的震动对分音器的被动组件产生干扰。内部配线用的都是瑞典Jorma Design,Sinan说这是他用过最好的喇叭内部配线,当然价格也非常高昂。还有,从Magic Flute的造型,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是没办法用机器制作的喇叭,Sinan说大部份组件的制作都是在萨尔兹堡完成,而且几乎全部都是手工,所以表面上看起来Magic Flute的定价颇高,Sinan说他真的没赚什么钱,而是为了实践理想来做SW Speakers。

 

试听Magic Flute并不是只有在「逸圣的艺术角落」,其实我听Magic Flute已经超过三次以上,第一次是在慕尼黑音响展上,当时只觉得喇叭设计很特别,可是慕尼黑音响展上只是匆匆一撇,没能深究声音。第二次则是Sinan来台湾的时候,我们见面的地方是台北映象音响,那算是第一次在安静的场地,搭配合适的扩大机来听Magic Flute。第三次则是在「逸圣的艺术角落」,而我来这里也不止一次,这处坐落于内湖的空间,装修快要完成的时候我就曾经来听过一次,U-Audio主编林志宇来采访的时候,我也顺道来听,为了写Magic Flute的评论,我又来「逸圣的艺术角落」走一趟,真可说是一听再听。

 

来到「逸圣的艺术角落」聆听Magic Flute,不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兼顾了现代时尚的视觉美感。
来到「逸圣的艺术角落」聆听Magic Flute,不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兼顾了现代时尚的视觉美感。

 

 

三次造访

 

为什么光「逸圣的艺术角落」我就跑了三次?原因要回到第一次听Magic Flute的时候,我们用的扩大机一样是Ayre KXR前级/MXR后级,讯源也是dCS,不过在印象用的好像是更高阶的Paganini,而「逸圣的艺术角落」用的是一体式的Puccini。那次试听Magic Flute的印象很好,同时与Magic Flute摆在一起的还有令另一款身价接近,造型也特别的喇叭,我们两者比较了一下,Magic Flute明显表现更好,显示Sinan投入十年的研究,确实让Magic Flute具备非常高的完成度。

 

可是在映象音响对Magic Flute有很好的第一印象,怎么喇叭到了「逸圣的艺术角落」却要来听好几次?因为「逸圣的艺术角落」是商业空间的设计,虽然尽量考虑声学条件,加上了厚重的窗帘来补足吸音,可是基本上还是比较硬调子的空间,反射音的残响较长,后来Barry加上了大幅英国国旗的地毯,喇叭摆位也一直微调,让Magic Flute在这个空间里趋近最适当的摆位,我几次来听,声音都更进步一些,不仅是Barry一直在调整摆位,还有喇叭越听越熟化,而新装潢的空间也越趋稳定,所以我来了好几次,最后一次最好听。

 

Magic Flute的声音特色在哪里?我想形容那是「宛如琉森湖水般清澈晶亮」,那是相对浪漫的形容,如果换成音响迷的用语,那就是「干净、清晰、通透、解析、速度明快」。请不要因为这一连串强调通透解析的描述,就认为Magic Flute是低频较少的喇叭,事实上Magic Flute的低频表现非常好,而且非常自然。如果您期待的低频是「滚滚而来」,那么Magic Flute不是这一类型,它可以准确而真实地重现录音的面貌,同时保有自然的音乐表情,但不能增添原本录音没有的「滚滚低频」。

 

晶莹剔透的钢琴呈现

 

 

Magic Flute的自然通透,我想用「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来解释,拉威尔是有些搞怪的作曲家,这首钢琴协奏曲一开始用木片拍打的怪异声响揭开序幕,然后一连串亮晶晶的音符彷佛涟漪一般扩散开来,音乐热闹又充满童趣,我听的是乐评喜欢推荐的阿格丽希与阿巴多合作的DG版,那时的阿格丽希还年轻,阿巴多则是少壮派指挥的代表(您就知道这张唱片多老了),因为是浪漫后期的协奏曲,钢琴与交响乐团之间的份际打破了,所以许多钢琴独奏与乐团在速度上的配合,阿格丽希经常抢夺主导权。透过Magic Flute这般通透精准的喇叭呈现,您可以感受到的不仅是拉威尔那晶晶亮亮的协奏曲「色调」,钢琴速度上的变化,更是轻松呈现,乐曲中速度变化很多,只要钢琴一取得主导,阿格丽希马上飞快地向前冲,带着乐团「协奏」出华丽的音乐高潮。当然,在Magic Flute上面,您一定不会错过钢琴晶莹剔透的光彩,拉威尔那种印象派的手法,透过Magic Flute呈现出层次丰富的音乐阶调。

 

优柔寡断的拉威尔

 

 

这首「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我还听了李云迪与小泽征尔的版本,录音更新,中低频的清晰度比起阿格利希与阿巴多的版本更好,一开头的木片敲击声响更深远,形体也更好,柏林爱乐的弦乐与铜管交织出丰富的和声,不过我更喜欢阿格丽希。为什么?录音不是比老版更好?清晰度更好?抱歉,在顶尖的音响系统上,我们不仅仅听到更清晰的音乐,我们更可以把音乐当中的诠释拉得更近。李云迪的钢琴有着水波般的荡漾,可是声音较暗,这拉威尔竟蒙上一丝肖邦的优柔寡断,虽然李云迪在快速的乐段抢了一些杀气腾腾回来,但是与乐团相互抗衡的劲道,那可远远追不上阿格丽希。这Magic Flute不简单,我已经忘记要分析四音路喇叭设计究竟有没有偏颇,却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上面了。

 

清晰中带有厚实温暖

 

 

因为来「逸圣的艺术角落」听好几次,这般版本比较也玩了好几次。像是「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发烧友的最佳版本应该是鲁普、普列文与伦敦交响合作的版本,Decca的录音清晰中带有厚实温暖,在Magic Flute上面同时把Decca录音的两种特质都表现出来。当我在「逸圣的艺术角落」听这张唱片的时候,我也注意到一个小问题,好像钢琴的位置比我预期要高一点,原来问题出在椅子的高度,Magic Flute的设计巧妙地解决了时间相位的机械补偿,但也让喇叭更「准确」,我坐的椅子高度相对高了一些,我猜Sinan希望用家可以轻松地坐在沙发上享受音乐,我试着把身体往前倾,音场更准确,退回原本的位置,会觉得低频量感少一点,钢琴更通透。

 

诠释音乐绝妙的变化

 

 

知道聆听位置高度会有若干影响,挪动耳朵的位置就好。这首舒曼我换上阿格丽希、罗斯托波维奇与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的版本,钢琴的诠释差异在Magic Flute上面真的是轻松地分辨。阿格丽希果然是钢琴独奏的恐怖份子,只要一抓到机会,马上飙速冲出去,可是罗斯托波维奇也不是省油的灯,每每在乐团Tutti时想办法把阿格丽希的火气压下来,只有在少数段落跟着阿格丽希的脾气一起冲出去。当我们轻松地感受每一场音乐会录音的差异,了解音乐诠释的变化,我想这就是聆听Magic Flute的最高享受了。

 

一对好喇叭当然不单只能听古典音乐。我播放Bill Evans的招牌专辑「Waltz For Debbie」,轻松的细节不绝于耳,彷佛回到了录音现场,轻盈的鼓刷沙沙声不绝于耳,钢琴带有适当的厚度,低音贝斯随性即兴,牛筋味十足,还加上细微的酒杯碰撞声,诸多细节一直在提醒我:「是的!这是一张现场录音。」Magic Flute的低频有足够的量感,但更漂亮的是低频劲道很足,收束有形,弹性很好,丝毫没有虚胖。

 

让人着迷的喇叭

 

 

对Magic Flute的低频考验,最后拿出Stockfisch新发行的「DMM-CD/SACD」,听Christ Jones那首「No Sanctury Here」,那里面真的有滚滚而来的低频,而Magic Flute也真的表现了出来,低频量感充沛,同时维持的干净利落的面貌,紧跟着后面吉他拨弦饱满厚实,真是好听。不知不觉,又继续听下去了,跟在后面的是Steve Strrauss的「Closer」。唉,不能再沈迷下去了,这样一直听,真的会着迷。

 

是的,Magic Flute是一对会让人着迷的喇叭,我讲的是声音。他的气质通透脱俗,样样带有准确的性格。听古典乐具备高度解析力,听爵士乐一样摇摆生姿,我不太想计较SW Speakers究竟用了什么材料,或者怎么解决音响工程的难题,但Magic Flute的声音表现,已经足以和我所听过的其他Hi End经典喇叭平起平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