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用PC遨游音乐的海洋

作者:剑萍 阅读数:5723 发布日期:2013-03-13

摘 要:现在PC-HIFI的浪潮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厂家、音乐及音响发烧友加入到这个行列,是时下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庆前,我见到“昌业音响”论坛上有位叫YSJ的网友发表了一篇题为《PC-HIFI再折腾》的帖子,详细讲了他玩PC-HIFI的感想和目前系统声音方面存在的问题

作者:剑萍 出处:《新音响》2010年11月 发表时间:2010-11-09 09:53:39

好声其实并不难得到

  现在PC-HIFI的浪潮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厂家、音乐及音响发烧友加入到这个行列,是时下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庆前,我见到“昌业音响”上有位叫YSJ的网友发表了一篇题为《PC-HIFI再折腾》的帖子,详细讲了他玩PC-HIFI的感想和目前系统声音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我平时接触到的发烧友当中,喜欢玩PC-HIFI的不多,这次有这么好能了解PC-HIFI的机会,我当然不能放过了,当即和YSJ取得了联系,相约到他府上采访顺带调整一下系统的声音。


  见面才知道YSJ姓余,住在番禺市桥,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一位建筑设计师,因此下面我就称他作“余工”吧。余工家在番禺某高尚小区内,那天我随他步上三楼才到达他的个人音乐空间。原来这里是余工的工作室、听音室兼书房,大约15平方米左右。由于工作的性质,余工习惯在晚上九点至凌晨两点工作,据说这个时段人特别容易有灵感。而余工本身又酷爱音乐,一定要边听音乐边工作才行,于是他就在工作室配置了一套小型音响系统:Diapason(歌剧之声)Karis音箱,ELECTROCOMPANIET ECI-3合并式功放。讯源当然是PC,这里拥有5T的音乐储存量,而且储存量每天还在快速增长,我去的时候看到余工的电脑正用“电驴”同时下载6张唱片,他的电脑可是24小时不关机的哦。解码器是美国的Lavry DA11,被誉为“小三强”之一,在PC-HIFI玩家中也是很著名的一个型号,同时它还有耳放的作用,负责驱动MB QUART QB450耳机。另外还有一台“丽特”P100再生电源专供LAVRY DA11使用。所用的线材基本来自英国ECOSSE(艺康斯),包括SMS 2.3音箱线、THE BATON XLR讯号线、BIG RED POWERCHORD“大红”电源线,余工说想再升级一下数码线,要我帮他顺便再多带一条ECOSSE的EXECUTIVE数码线。所有的脚架和器材下面都加有SOUNDCARE(挪威钉)作避震之用。

   由于聆听环境较小,余工直接将Diapason Karis音箱放在工作台的两侧,这有些类似近场的摆法,对声音应该是有好处的。但由于音箱太靠近后墙和侧墙,其中右侧的音箱还是放在墙角,而且房间本身的中高频的反射比较强烈,所以造成房间无论低频和中高频都有些过量,在听感上表现为低频不够清晰和爽快,而偏强的反射也使声音的细节和层次感受到了影响。既然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好办了:我先是把两只音箱尽可能地往前移,离侧墙和后墙尽量远一些,特别是让右侧的音箱离开墙角是很关键的一步。接着把两只音箱做大角度内拗,让它们的轴线直接对着聆听者的双耳。一般来说,通过大角度内拗并朝向聆听者双耳来获得更多直达声、减少周围不良反射声的影响,再采用近场聆听的方式,是解决恶劣聆听环境音效不佳的一大利器。果然经此调整之后,余工的系统在低频的清晰度、音场的三维感都有明显改善,细节浮凸而又自然,洗练的线条感则让我领略到Diapason Karis音箱的实力。接着我又把ECOSSE的EXECUTIVE数码线替换下余工原来使用的DIY数码线,系统的音质立刻又再提升一步:声音更加宽松饱满,细节丰富之余又有一种润泽成分萦绕其中……。

   为获得更佳的音质,我还向余工建议:在音箱后墙加一块羊毛挂毯;在聆听座位后面放一排毛公仔;侧面窗户的窗帘改用丝绒质地的。我当时只随便说说,想不到余工立刻付诸行动,并在“昌业音响”上余工很高兴地谈了调整的效果,原文照录如下:“依据剑萍兄的指示,在网上定购了手工羊毛挂毯。下午到货,晚上立即将它挂在后墙上。一放音乐,只能用四个字形容——‘欣喜若狂’。原来一直都不很满意的交响乐已基本满意,情感张力也开始有了,《鼓诗》也可以听得下去。现在真的可以很舒畅地欣赏音乐了。”、“今天下午,见到小孩房里有个大毛绒狗,经商量把它放在自己书房的听音位置后面。随即听了柯岗的学生伊利亚?卡勒演绎的《帕格尼尼:第一、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又听了由钢琴家拉扎尔.贝尔曼和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费拉斯主奏,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怕影响小孩学习,所以音量放得较小。尽管如此,仍听得出音效的变化,最突出一点就是:声音变得更加‘干净’了。晚上,趁小孩回学校学习。听了名列‘三冠王’、由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绎的《柴可夫斯基第四,五,六号交响曲》。不知不觉,一口气把三部交响乐连续听完了,这在我的古典音乐听音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一般听完一首交响乐后总要歇歇,换换其它音乐)。这时,我突然悟到:Karis在演绎交响乐时,其情感的表现是既内敛又高贵的,人可以很容易与音乐的情感融在一起,又可很轻松地抽身出来,这一点我特别满意。小小的一个道具,竟有如斯变化,不高兴也不行了,值得喝一杯……”

用PC-HIFI汲取无尽的音乐源泉

   在后来的交谈,我才知道余工原来还有一间约30平方米的独立音响室空着,我笑问他是否打算以后在那里玩大系统?余工坦言正是如此,它的目标是美国LEGACY(瑰宝)的CLASSIC HD音箱、甚至是FOCUS HD。他有次到昌业陈列室买线时偶然听到CLASSIC HD,不禁被它的宽松、大气、润泽所折服,一听倾情。至于近期目标则是增加一台Weiss INT202。Weiss INT202是一个高品质立体声1394火线转至AES / EBU和S / PDIF的电脑音乐播放音频界面,它是传统的音频系统以电脑音频文件作为源文件播放的理想桥梁。电脑音频的原始数字讯号用火线输出到INT202后,INT202可以将这些数字讯号经采样和编辑后形成音频数字流输出到解码器中。实际上,电脑加上这个Weiss INT202火线数字界面后就成为一个传统的转盘了,其后的使用与传统HIFI没有区别。余工认为,作为PC-HIFI,解码器到了DA11这个档次时,像“黑金三”这类档次的声卡已成鸡肋。而入门级的RME 9632或中高端的RME AES32、LYNX AES16、FF400、FF800等专业声卡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功能太多,它们主要是用于数码音频制作。若只用于构建PCHIFI的数字输出,性价比太低,而这些厂家又不出纯数字输出卡。Weiss INT202有几个特点是让余工很喜欢的,第一是功能单一,就是数字输出。这样,设置简单了,对电脑其它功能影响的可能性也少了;第二,可外置电源供电。余工现有的丽特P100电源处理器正好有两个输出,用它供给DA11与INT202,其功率是可以满足的;第三,火线输出是目前最佳的PC-HIFI数字输出方式,速度快且稳定。

   在我眼中,余工与其说是个音响、电爱好者,是一个纯粹的音乐爱好者,因为他的音响、电脑都是为了更好、更多地播放音乐。余工5T容量的硬盘相当于13850张激光唱片,均为APE或FLAC格式,其中约有70%是古典音乐,其余的是民乐和New Age。余工非常注重收集一些著名作品的各种版本,希望从不同的诠释方式当中去品味出大师们对作品的理解,像马勒的《第五交响乐》他就收藏了72个版本,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更是多达97个版本!

   像余工如此狂热而执着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在当今是越来越少了,那么他是否出生于音乐世家?余工坦然并不是这样的,他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一是出自天性,二是后天环境、甚至是际遇的影响。他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二胡,中学之后成了宣传队的文艺骨干。在80年他去武汉读大学的时候,首次通过收音机听到了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的演奏,以后他就固定收听这个节目并逐渐喜爱上了古典音乐,为此他还决定放弃对乐器的研究,全身心地遨游在古典音乐这片海洋之中。毕业之后,余工分配到武汉大学教建筑学,经济上的稳定也使他可以多买自己喜爱的唱片。有一次,出国朋友给他带回来了卡拉扬指挥的“贝九”,他一听,完全给震住了,直如“醍醐灌耳”——世上还有如此完美的演绎!自此之后,余工就把收藏的重点放在国外名家的专辑上。后来,九十年代初下海到了番禺之后更是令他如鱼得水,唱片收藏量急剧上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工发现有些唱片很难买到,特别是一些老一辈指挥家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等人的唱片。而这些老唱片虽然录音不佳,但其艺术性却是崇高的,其深邃而广博的演绎方式也是普通版本所难以比拟的。因此,余工认为卡拉扬是很幸运的——本身是一代宗师,巅峰期正好处于古典音乐的黄金时期,后来又得益于先进的录音技术让自己的杰作流芳于世,在当今浮躁的年代是很难再出像他那样的大师了。再加上余工又喜欢版本比较,普通的购买方式已是难以满足其要求。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余工发现了网络上其实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音乐资源,不仅有许多经典唱片可供下载,而且同一曲目不同版本也比比皆是,他可以很方便地随意“剪”出一个片断而作细微的版本比较,于是由2005年起他就开始玩起了PC HI-FI,从此一发不可收。

欣赏音乐的三个层次

  针对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古典音乐比较少的现象,我想让余工谈谈如何培养对古典音乐兴趣的问题。余工认为对古典音乐的欣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官欣赏、感情欣赏、理智欣赏。

   所谓“感官欣赏”,就是优美的旋律让聆听者感到悦耳动听,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对于刚入门的朋友,余工建议选择一些东欧民族乐派和乐器色彩较丰富、比较浅显的作品去听。因为东欧的文化背景和感情的倾诉方式与中国相似,比较容易获得聆听者的共鸣,像肖邦、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斯美塔那的作品都是很好的选择。而乐器丰富、叙事简单的作品则可选《园丁的女儿》、《快乐的巴黎人》等。

   到了下一个层次“感情欣赏”,就是要求聆听者能读懂作品中的喜怒哀乐,让自己的思绪随作曲家的旋律共同游动。那么如何能较快地达到这一步?余工认为首先应从这四个人的作品入手:巴赫、莫札特、贝多芬、马勒。巴赫是音乐之父,他制定了古典音乐的规矩方圆。莫札特的作品反映出愉快的心境,其富有灵气和活力的特质正是一种童心的表现。贝多芬的作品则反映出成年人的追求、抗争和奋斗。而马勒的作品则是对生与死的思考。所以,由莫札特到贝多芬再到马勒,其实就是人类整个生命历程的写照。知道了这些特点之后再去聆听他们的作品,就相对容易把握其中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以此为基础,再去聆听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因为其他作曲家基本上都是处于与上述四位相近的年代,会以他们四位各自为“原点”再分别加入自己的风格,在表达方式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至于“理智欣赏”则是最难达到的一个阶段。它要求聆听者不再受旋律、感情的影响,能够“跳出”作品之外,像读一本哲学书一样去看待一部作品,剖析出作曲家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聆听者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作曲家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观点、艺术手法的表现方式等方面的资料。音乐并不总是能用文字表达出来,要剥离出音乐之中的“文字性内容”就必须从博览群书开始,为此余工向我推荐了不少书籍,像《世界名曲欣赏》、《艺术哲学》、《外国音乐曲名词典》、《美学概论》、《傅雷家书》、《音乐圣经》、《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以及《莫札特传》、《贝多芬传》等。在这些书籍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本:一是1986年出版的柯民望撰写的《世界名曲欣赏》,书页已经发黄,但余工在上面所做的注释和读后感依然历历在目;二是法国人丹纳的《艺术哲学》,行家对它的评价是:“读者一定会被丹纳广博的学识、独特的思路、缜密的分析、精辟的见解所折服。而且,你会发现,原来艺术的本源是这样的。你会发现,阻碍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重重迷雾在渐渐散开。”这些书对于一般人来说是相当枯燥的,但余工能把这么多书反复阅读并加以探索,其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确实让人敬佩!

   当我让余工给古典乐迷提出更多建议时,他却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理由婉拒了。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余工听了那么多的古典音乐、看了那么多的相关书籍,怎么会说不出来呢?余工坦言,他以前确实能谈很多,例如推荐版本、对指挥家和演奏家的评点等,他当年都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但随着听的音乐和看的书越多,他反而变得越来越不敢说了,总是诚惶诚恐,生怕自己会说错。这是因为随着对古典音乐理解的加深,他就越能发现古典音乐的博大精深,也越能发现自己以前在音乐理解上的偏差和肤浅之处,好像是处于一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地。我认为余工说的是事实,但也有谦虚谨慎的成份,在此惟有祝愿他早臻化境,然后我再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去分享他的心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