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炜 阅读数:3640 发布日期:2013-03-13
作者:黎炜 出处:《视听前线》2007年5月
Goldring(金环)是一家百年的音响企业。英国Goldring成立于1906年,旗下的密纹唱盘、唱头等产品,一直以价格合理、性价比高而著称。最早成立的时候,Goldring是在德国柏林,1926年推出的Juwel Electro Soundbox唱机,首度用Goldring的徽标作为品质认证的标志。1933年,Goldring搬到英国。1954年推出自家的首款动磁唱头Gold 500,稍后又推出Gold 600、Gold 700等型号。1973年Goldring推出的Lenco GL85唱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Goldring赢得许多荣誉,奠定了它在英国音响界的地位。在80-90年代,Goldring的产品以唱头为主,进入新世纪则推出多款密纹唱盘,其GR1、GR2分别获得《WHAT HI-FI?》四星和五星评价。2006年,为庆祝Goldring成立100周年,Goldring特别推出一个全新系列高级耳机,这是Goldring自从1970年代推出Goldring-Lenco K105这款耳机后,时隔30多年后再度推出的新系列耳机!根据厂方宣称,“百周年纪念”系列耳机采用了Goldring在顶级唱头中的精华技术,并结合了Goldring在“弱电声信号处理”方面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全部为开放式的设计,包括DR50、DR100、DR150三个型号,均采用新改良的高性能钕磁体,并以钛金属或Mylar高分子聚合物作为耳机振膜,令瞬态响应、动态范围和解析力大幅提高。此外,高纯度金属线圈、99.999%的无氧铜导线等也全部配备。三款耳机刚刚进入国内,据悉售价全部在1000元以下。 |
我这次试听的是DR150这款耳机。它的技术指标是:频率响应: 18– 20K Hz,总谐波失真(1 Vrms@1K Hz):<0.2%,声压强度(1 Vrms@1K Hz ):110dB,阻抗:32 Ω。我发现DR150是一款相当好推的耳机,我用功放或CD机的耳放部分就可以轻松它,所以本次测试是用MARANTZ SA8260来驱动DR150的,如果用专门的耳放,例如Lehmann Black Cube Linear的话,相信效果还会更上一层楼。
但即便如此,DR150仍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德国、奥地利、日本制造的耳机我就听过很多了次了,而“英国声”的耳机则是第一次听。正如英国制造的音箱和功放那样,Goldring DR150在音乐的表达方式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制品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虽然DR150与其它耳机一样,都具有音染低、瞬态好、频响宽且平直的特点,但是它的声音特质还是偏向感性的,中频部分特别厚润、温暖,低频部分也很丰满,高频则比较柔和、不刺激,只是作为中低频段的一种点缀,而不会像不少音箱那样,高频会左右整体声音的色彩表现。 DR150的能量呈明显的三角形分布。相比之下,其它耳机各具特点:有的清晰、理性,但稍显清瘦、冷峻;有的动态凌厉,低频强劲,HI-FI味略显强了一些……。这样,在播放同样的音乐时,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例如播放梁玉嵘《十爱》中的第六首《摘星》时,由于这首歌的音色被调得比较温暖、饱满,色士风泛着金黄的色彩,人声性感多肉,所以DR150和参考耳机相比差异还不是很大。但播放到第十首《旧梦不须记》时,由于这首歌的混音状况与《摘星》完全不同,为了追求“穿透感”,中频上段和高频段被强调了,显得高频份量偏多,齿音偏多,音色比较“干”。我先用音箱放了一遍,已经可以听出这种迹象。再用参考耳机播这首歌,这种录音的“人工化”的瑕疵被过度地曝光了,声音显得很干瘦、造作,齿音咝咝地贯穿整首歌,严重地干扰了听音时的情绪,让我有些听不下去了。而用DR150播放《旧梦不须记》时,同样可以听出与《摘星》不同的混音状况,也听出了录音时的瑕疵,但DR150的处理手法显然更“艺术”一些——我能感觉到声音的不对,但还不至于让我无法听下去。所以,用DR150听音乐我很放心——我不必担心这张唱片录音发不发烧,录音毛病多不多,只管用心去听就是了,它总能带来很柔顺、轻松的播放效果。这样的结论,并不是说参考耳机不好,只是觉得DR150会更适合我——我不是录音师,不需要一部“瑕疵扫描器”,只想好好地听音乐!
这样说,是否意味着DR150的解析力、动态范围会有所妥协呢?答案可以说是完全否定的!想感受一下它的解析力吗?还是放回梁玉嵘的《摘星》,我能明显捕捉到歌手唱歌时,津液在她口中流转的意境,整个口型就仿佛贴在耳朵边上喃喃细语、吹气如兰,显得非常传神;播放夏韶声《结它低泣时》,那高频的细节忽然有一种“百花齐放”的神奇感觉!——不仅夏韶声手指在弦上揉、按的动作尽收眼底,就是他的指甲在弦上微弱的刮擦声也是活灵活现!与此同时,低频部分也不甘示弱,再现出良好的琴腔共鸣感。这些细节都是很自然的,没有丝毫的强调。在其它耳机上或许也有不错的表现,但有两点我是不满意的:有时高频的细节太干、太硬、太光辉细碎了,和中频衔接不起来,有突兀之感。二是琴腔共鸣感不够充分,令吉他的形体感变小了。不过,我仍然要强调一下, DR150对这些细节的呈现方式不是刻意的,而是与与音乐的主体融合得很好,它们不会因为太强调、太突出,而干扰了你正常听音乐的氛围,由原来的“古典音乐欣赏会”变成“HI-FI元素展示会”。这样的风格,可以说与正宗英国音箱的风格是同出一辙的。
随着对DR150的进一步了解,我觉得它更象是一对“贴在耳边的全频带喇叭”。当然它的频宽是比真正意义上的全频带喇叭宽阔得多了。我所指的是它的各频带衔接得天衣无缝、圆滑非常,不但与一般的音箱相比,可以带来更自然的听感,而且即使与其它耳机相比,DR150也有它的独特之处——其均衡的能量分布让我很难单独地描述它的高、中、低频如何,而其它的某些品牌总会有意无意地向我炫耀——“看那,我的低频多厉害”、“我的高频究竟滑不滑”……。但DR150绝对不会这样,它很自然,或者说很“本分”,有着英国器材特有的内敛和优雅。它的质感、细节、动态似乎都是顺其自然地流露,有着音乐的天然本性,似乎也更接近于现场的气氛。因为我在现场听音乐,总觉得与某些发烧唱片相比,现场的效果更和谐,由弱音转换到强音时,转换速度似乎还没有发烧碟快,但过渡得很流畅,没有丝毫的机械感、压抑感和急促感。而某些发烧唱片则显得对某些频段进行了修饰和强调,粗听似乎很过瘾,但听久了就觉得不太对劲,“音乐人工化”的痕迹越来越明显。事实上,在现场听音乐,通常会觉得其细节、层次感、动态范围似乎还没有某些发烧天碟听得来劲,但你只要仔细留意一下,其实哪一方面现场都不缺,没理由现场还不如录音、甚至音箱真实吧。那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的错觉呢?那是因为现场各方面的元素是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而某些发烧天碟却总是再人为地扭曲音乐的原貌,舍本求末地夸大某些不必要的东西,以满足部分人的心理需要。所以我说DR150实际上是一对看似含蓄、内里却是饱含乾坤的好耳机,确实值得回味。
对于Goldring DR150,我觉得你不应被它某些外在因素所迷惑,例如它的价格、它的外观、它的名气。实际上,我听过Goldring DR150之后,我觉得它的价格确实是定得偏低了,可能会让部分看重身价的朋友低估了它的价值。那么,代理商以后是否会提高Goldring DR150的价格以提升它的“身价”?这我不能肯定,我所能肯定的是——Goldring 是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英国声”耳机,它的特质与传统的英国器材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在音乐的表达方式上也与其它耳机有着很大的不同,真的令人更容易投入到音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