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讨论:发烧唱片的内涵

作者:怀冰 阅读数:3993 发布日期:2009-11-03

摘 要:
 
      近一两年,制作所谓发烧唱片的公司品牌愈来愈多,街面上也就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发烧唱片.这其中,有些实在称不上发烧.
      作为唱片公司,道理上是应该知道什么才叫发烧的,但由于发展过快,难免有一些良莠不齐,甚至有些公司无知到翻唱即是发烧,哀哉!
      什么叫发烧唱片?我的定义是:普遍发烧友喜欢的唱片.众多发烧友对唱片的要求,就是唱片公司需要做到的.
      一张好唱片,应该具有内张力,让人听了会留下好印象,让人这次听了,下次开机还想再听的.
      那么,什么才是好唱片呢?烧友们,提出你的看法!
 
 
希望的回复:怀冰兄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内涵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比如<大洋州>其实很发烧呀,但大部分人听不懂,脱离了大众的文化品位的,无异于对牛弹琴!
 
Archiv的回复:目前的发烧碟市场还不是很成熟,大部分的“发烧友”还是喜欢一些轻松点的音乐,所以很多“发烧”唱片公司退出的翻唱曲就很有市场
 
天之狼的回复:什么叫发烧? 喜欢,入迷就是发烧
什么叫发烧唱片? 发烧友喜欢的唱片就是发烧唱片
我这样说对不对???
 
Peterbach的回复:好唱片不外乎两个因素:好的音乐;好的录音。我认为唱片生产商在考虑制作唱片或是消费者在考虑购买唱片时都应当把音乐放在第一位,其次再去考虑录音。一张唱片,如果单纯是录音不好(当然也不能太烂)是不会影响到这张唱片的“含金量”的。
现在很多所谓的发烧唱片公司都在跟风,使得市场上的人声唱片来来去去都是那几首老歌。并不是说翻唱不好,只是这些唱片无论是风格、音色、曲目都十分近似,使得本来是很有生命力的老歌变得很不耐听。很多唱片都是刚开始几天觉得很不错,然后越听越乏味,到最后让它“安息”在唱片架上。这是我们都不愿看见的。所以希望唱片公司能多为消费者考虑,多思考,多出精品,为我们不景气的唱片市场注入活力、增添生气。
 
减五度的回复:“发烧”的普通意义就是对某种东西的品质和内涵有较高的追求。 发烧唱片,也就是内容和质量都比较突出,录音较为高超的唱片。
我认为,发烧唱片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能持久,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有些东西初看不错,买的人也很热,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就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那样不能算为经典。
 
Acong的回复:我认为所谓发烧碟就是要我们用一种特别的心态去聆听,比如,听发烧碟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录音,一张唱片如果他的录音不好,是很难成为发烧碟的;其次我们要考究的才是演奏或演唱的技术。
个人观点,请各位大师指教!!
 
迈戈的回复:音乐这东西是很主观的,从我个人来讲:
音乐与录音并重!!
音乐经典、录音自然!
最重要的是个人能接受的、喜欢的!!
 
不亦乐乎的回复:支持减五度。
发烧唱片是个什么东西,不仅仅发烧友在想,唱片公司在想,我们这些推广唱片的也在想。
所谓“发烧”必须是在各方面臻于完美的,唱片要被称为“发烧唱片”首先录音效果必须好,然后是内容必须精彩,无论是作品、编配、演绎都要让发烧友听得过瘾。如果不能达到这些要求,认为翻唱就是“发烧”,绝对是一个非常有问题的观点。
 
极典的回复:十年前,能够发出声音并烧坏机器的唱片,就给定位成发烧唱片。如今翻唱就是发烧看来也就不是很怪的现象。“发烧唱片”应该是将美好声音记录下来、传播出去、并从中得到乐趣形成大众审美趋向才是它的价值,所以我个人认为--发烧唱片的内涵就要做到录音好、可听性强、艺术或技术这两个层面有所创新、突破。01年我收了张翻唱专集,黑鸭子《岁月如歌》。当时听习惯了蔡琴老歌、民歌张杏月张清芳一类的CD,对比了感觉不错。觉得民歌也可以这么清新自然,黑鸭子的和声还是有一定的实力。从那起也就接受了翻唱,从此我的碟中也就有了黄红英、陈洁丽、李烁古璇等等等等。一些好的老歌把他翻出来翻唱固然不错,经典的东西总不能让人们遗忘。但老是以此作为招牌再加上打上发烧碟的广告是现在市场上“发烧碟”的通病。现在的数码录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录制一张好的CD不难做到,然后再加上点味精很容易就欺骗了你的耳朵了。但听这类CD和看琼瑶小说一样,第一次感觉良好第二次似曾相识第三次枯燥无味。所以听了几年翻唱的CD,还是觉得蔡琴老歌好听。翻唱CD我还是买的,但是选择性的买。雨果、柏菲的一些碟还是可以的,算是对发烧友比较负责任的・・・
 
音魂不散的回复:最需要的...也是目前国内一些所谓发烧唱片最缺的
 
乐人的回复:国内要双方面做全,暂时真是。。。
 
联旭的回复:我觉得现在有的唱片公司把发烧和流行混在一起,把流行的拿来翻唱就说是发烧,是这样吗???????
 
希望的回复:对不起怀冰兄的期望,一直很忙,没有去写有关唱片的文化内涵的时间,对怀冰兄说声抱歉。事实上商业社会里,我们甚至已经没有心思去关注唱片的文化内涵,其实这也是目前让我最困惑、最无奈的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困惑吧,很希望可以一起讨论:
一、文化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的年龄和文化基础、审美情趣的高低而有所区别,那个“君”临天下的时代,一些文化学者很有异议:如此浅薄的舶来品!(邓丽君很多歌曲是日语歌曲的翻唱)那时年轻的一代则更为排斥:没有文化,没有个性,象酒廊发屋的小曲!而到了今天,在专业装修的听音室里通过价值不菲的器  材播放的《恰似你的温柔》,谁敢说你没有文化?!或许因为自己的文化问题,产生的困惑1:怎样才算是有文化内涵的唱片?
二、文化是多样的,唱片文化应包含音乐本身的文化(词曲的内涵)、演绎者的文化表现、录音文化、编曲配器文化、商业策划文化等,如果一个很没文化理解力的歌手去演绎《水调歌头》,算不算有文化内涵?!产生的困惑2:有文化内涵的唱片是否应该是完美的?而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
三、文化与商业是相矛盾的,文化只掌握在小部分人(认为自己比较有文化的人)手里,而商品则是为大部分人服务的,一张如果失去传播和文化推广的意义只能成为文献资料的唱片,算不算有文化内涵的唱片?!这与文化人经商是一个道理:卖文化还是卖产品?文化产业当以文化为重,但经销商一定要的是商品。产生的困惑3:文化的价值除了通过销售传播之外怎么样来体现?
四、文化是温饱之余的产物。发烧唱片文化一定是金钱与时间的积累下产生的,现在真正温饱的而且有文化的人群有时间听音乐的有多少?如何靠这些小众人群支撑深厚的文化产业的续延发展?已经小康的人民在对唱片文化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要看看唱片界的从业人员是否都一一温饱?困惑4:没有群众基础的文化产业的生存问题。
五、对发烧唱片文化的认识问题。发烧唱片借助高档器材来表现到更好是不争的事实,究竟是表现的效果重要还是音乐本身更为重要?是录音文化重要还是表演者技术更为重要?困惑5:发烧唱片要的是什么?
六、文化内涵是随着个人的成长而发展的。昨天当我们还在为发现好的音乐而雀跃,今天我们可能已经因为它的泛滥成灾而厌恶。我们只能认知现在我们能够听懂或还仅仅是仰慕的音乐。它们是不是就一定代表着文化?或者说只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不断地超越和背叛自己,明天的我们会不会为今天我们满嘴的“文化和  内涵”而感到羞愧?困惑6: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是不是存在问题?
说着说着就更不敢说了,实在是文化有限,汗颜得很。感谢怀冰兄厚爱,虽是胡言一番,却很真挚,以报知遇之恩。
 
怀冰的回复:感谢希望同志。
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是不是存在问题?――这个困惑有价值。
我曾经有过一篇做文章,其中一段就文化与音乐做了点联系:
**关于文化与音乐
“文化”一词的溯源,大体是以“人文教化”概定。“人文”的概念包含很广,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说、历史、地理都在人文的涵盖中。音乐要履行“教化”的功用,需把人文概念中的其他因素尽可能地结合进来,这样才能成其为文化,即所谓“音乐文化”。真正的音乐都是有文化含量的,越高文化含量的音乐水平越高、也越不朽,它可以记载时代、传承未来;而没有文化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的,就是能一时流行,也只是临时的“赚钱音乐”罢了。有一种现象,历史上的很多权贵我们都不认识,但当我们谈论起一些艺术家来却如数家珍,而那些权贵们只是这些艺术家的同时代人而已;埃斯特哈齐家族权倾一时,可我们只知道他是海顿的同时代人!
音乐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是文化的最佳载体,也是文化感染的最佳途径。唱片产业应该正确看待音乐,得道即能多助。
 
减五度的回复:希望说得好!
关于困惑4,“没有群众基础的文化产业的生存问题”,俺想胡说八道几句。
“文化”就是“文化”,成了“产业”以后,就应该是另一种东西了。古代是没什么“产业”的,文化就是群体的意识和个人的修养。后来,技术越来越厉害,印刷术,报业,平面传煤,乃至于电视,电子计算机网络,某种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就借助之推广卖钱了。由于钱的原因,“产业”一定是要追求利润的。
但是这无疑也是一种“文化”,超级女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就成了一个饽论,即传播文化的机器反过来削弱和降低了文化内在的素质。
 
希望的回复:文化人要听文化,我们自己到底有多少文化?
没有文化的文化产业固然可怜可悲,可是一张唱片要文化到哪种程度才算有文化?
如果说市场是检验的唯一标准,那么这也是国民音乐欣赏水平的一个整体的真实反映,请问:平民音乐文化算不算文化?
我国有句成语:曲高和寡.我们珍惜那些不想被污染的耳朵,如果我爸爸是李嘉诚,我一定会为了这些耳朵而争取多花钱做好音乐,反正是败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败得起这个家,如果没有了产业作为依托,就没有了一个音乐的制造和传播的渠道,何尝不是爱乐者的悲哀?!
虽然一直很欣赏楼上老兄的观点,但这句"传播文化的机器反过来削弱和降低了文化内在的素质"不敢苟同,要看一个国家的国民音乐素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看产品,文化产业既是大众的引导者但也是大众的应声筒,媒体的排行榜代表了时尚一族的音乐标准,市场的销售榜则代表了大部分购买者的音乐标准,难道放着有人买的东西不做吗?这是个竞争的时代,是精神与物质的快餐时代,也是文化沦陷,让灵魂智者感觉悲哀的时代!
 
Hifi天地的回复:1、文化不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文化是以大众为背景的,我无学力、也无体力可以在这里进行阐述。但,若以为要“文化”就一定要脱离大众是不对的,或其心态就已经脱离了大众。
2、不具备文化含量的物品并非就无用,也不能因很多人接受就说那很“文化”。但,若强要人们接受低级文化且要人感激涕零状,那是可笑的;若因市场的暂时成功而放弃追求文化、甚至鄙视文化者,无知之极!!
3、内心一直很看不起一些所谓的大公司(唱片),论市场经营,他们的一套急功近利经验是很厉害的;论文化,他们是门外汉!
 
Hifi天地的回复:我的学识本不足以正面地大肆讨论“文化”,这点自知我还是有的。本帖的标题也没有提出“讨论文化”。“内涵”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不能等同。
唱片需要内涵吗?唱片需要什么样的内涵?这是这个题目更应该讨论到的问题,而不是卖唱片的问题。当然“内涵”会很多涉及到“文化内涵”的话题,但以“文化”来混淆本论题的立意,就有了某些嫌疑了。既然论及“文化”,那我也只好搜肠刮肚、勉力而为。
大体上对“文化”的概定是“文明教化”,这中间有个“教”字。唱片若是媒体,那它就要有“教”的功能,当然,把人的品位影响低了,就不是积极的“教”;若把唱片当赚钱机器,那就不必奢谈文化啦!
媒体需要融合大众。当成功融合了大众后,它就必须有提升大众的职责,这样才是对社会、对人类负责,这样也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辈热爱音乐、崇尚文化,我辈心胸也并不狭隘。正常情况下,我辈也会去发现“赚钱唱片”的一些亮点;但若“赚钱唱片”们沉迷于目前,且有亵渎、打击追求文化者,我辈奋力、让其退出舞台!
 
风轻扬的回复:我又回来了,先预祝坏冰兄与各位坛友中秋节好啊
多数唱片商和发烧友没对于“内涵”没什么共同语言谈的,虽然有些还是能走健康路线,但国内能认真做发烧唱片的有几家人呢?两派人氛围不同见解不一,文人爱妓女,千金喜混混。对于发烧友来说就算是简简单单的一首作品要听的不止只是他的录音,从音乐的背景、人文、演唱者等等等等都是必要的细节,试问现在所谓的大厂有几家还会顾及这些?这我们也理解,毕竟国人吃肯德基时意在品尝他的文化的人比意在品尝他的美味的人要少。但对于我们来说少了这些的音乐就缺少了灵魂。这两种唱片的区别就如四大名著与武侠小说的区别一样。
无可否认在巨大的市场经济的诱惑下一些传统文化与概念正在被新的思路所覆盖,但是发烧友不同于传统。发烧友本身就是一个很固执与挑剔的群体,说白点要我们去适应厂商基本是不可能的,只能厂商来适应我们。希望厂商也别动不动就打着“发烧”的招牌,不明则已,一鸣惊人。
现在的我们买碟是抱着买彩票的心理,市面上突然能出现一录音好音乐好的碟真的是感觉到万幸!不过这种机会出现在国产cd上的几率很少
哈哈・・小弟才疏学浅初中未毕业,个人见解如有错误实属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