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潮剧《花烛泪》赏析

作者:大米 阅读数:7405 发布日期:2011-08-05

摘 要:
 
    喜欢上潮剧《花烛泪》,原因无它,只因为有王少瑜的演唱(饰演崔德贞)。我尤为喜欢最后一场“殉情”,其情凄绝悲绝,其事恸人肝肠。虽然录音质量低劣,却是百听不厌。近日又听了一遍,不由得感叹,以前的潮剧创作真是词曲俱佳,眼下这些所谓创新的作品相形之下高低立现。
姑且写下我的一些感想。
 
    进入主题之前,还是当一把文抄公抄个剧情简介,免得大家看了糊涂:
明代。崔德贞与李为孝自幼定婚,后李家遭火灾,为孝流落为货郎。某日,为孝病,其弟为贤冒兄名卖杂货,偶至崔家花园,隔帘与德贞和诗留情。不久,为孝病重,李家向崔家要求借女冲喜。德贞出嫁之日,为孝暴死,德贞含恨守节李家,始知和诗人系李为贤,乃假表姐之名诵旧诗挑之。为贤懵懂,不知眼前寡嫂就是崔府和诗人。后为贤高中状元,请旨封寡嫂为节烈夫人。礼教如山,崔德贞只得自尽殉节。
 
    一、婢女吟花——祸事皆因多开口,须殷勤时莫偷懒
    婢女吟花是这出戏的关键人物,没有吟花,或许就没有后来的惨剧,或许崔德贞也不致惨死。
这一日,德贞小姐命婢女吟花出府买胭脂水粉。碰巧李为贤在府外叫卖杂货,吟花偷懒,便请求小姐让杂货郎进府,说是“也免得奴婢走破脚皮”。德贞小姐一时心软,就答应了她。由此才有了后来的花园和诗定情。追根溯源,都是吟花为了自己方便偷懒,才惹出这桩情事。结果连小姐和她自己的性命也送掉了,你说,这桩事怎一个懒字了得!
    再看看吟花是怎么死的。崔相国回府之后,感叹亲家惨死,又担心女儿亲事。此时,多口的吟花又自作聪明,道:“姑爷下落,婢子就知。”结果不用世故的太师费力盘问,她自己就竹筒倒豆,把小姐后花园私会“未婚夫”的事情一一说出。她万万没有想到,太师府教条森严,这“花园私会”又岂是儿戏?哪知吟花此时仍不知趣,犹道:“小姐与姑爷夫妻名分既定,相会又有何妨?”当即激起崔太师无名火直冒,大骂一声“野贱婢”,唤出家奴将吟花“重重责打”。可叹吟花至此仍不知收敛,犹辩白道:“这花园赠银之事,都是为了小姐,与小婢并无一点好处。你今欲将我责打,岂合于理?”这一来崔太师更是火冒三丈,几乎不能自制,大喝三声“打”。
    可怜吟花此时还在辩解,“说什么招蜂引蝶,道什么触犯天理,都只因生长为奴婢,多情反而害自己。我满怀不平事,欲往何处论非是”,至此犹不改悔,真可叹可敬。严惩吟花之后,崔太师就要将吟花逐出府,临出门时要她“此去不许谈说花园之事”,哪知吟花还嘴硬:“父母、邻里要问,吟花何以对答”。要知道在太师看来,如果吟花在外面“谈说花园之事”,就是“太师门第高,家风怎能保?我女千金体,岂可失节操”的大事,吟花这么说,无异于自寻死路。结果,不知进退的吟花就在花园中被“乱棍打死”。花园是德贞、为贤定情之所,也是吟花葬身之地,故事到此,其实已经暗示了这段感情的走向。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吟花是个严重“不合时宜”的人物,质朴憨直的她可以说是这出戏中最光辉的人物,也是最具反抗性的人物。
    之前听戏不仔细,我总有个疑问:为什么李为贤会愚到不知寡嫂就是昔日的和诗人呢?这一次总算找到了答案。崔太师在处死吟花之后,曾吩咐家奴:“婢女吟花暴病身亡,老夫认为义女,赠与厚葬。”第四场李为贤又这么唱道:“我也曾几度探问,街坊邻舍众说纷纭。崔太师执礼严庭训,贤小姐一命为情殉。”由此可知,崔太师实在手段高明,处死吟花之后又叫人散布消息,说是崔家小姐花园私会败坏风俗,已经殉情而死。既堵住众人悠悠之口,又让李为贤绝了希望,为崔李两人的误会作铺垫。
    这个处理本来是很高明的,但细想想,崔太师与李为贤之父曾同朝为官,儿女自幼定下亲事,李为贤岂有不知崔府有几位小姐之理?另外,这条线索也实在太过隐蔽,有碍于理解剧情。说到底这样的处理还是有缺憾。
 
    二、德贞小姐——可怜觉醒已太晚
    从编剧的角度来看,这出戏的意义主要还在于对封建礼教的鞭挞。崔德贞最后被逼“殉节”,可算是对封建礼教最大的控诉了。
    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崔德贞在这个故事中的心理变化。她从一个天真的青春少女变成一个不幸的“入门寡”,到最后被逼死,其心理并非是一成不变,特别是在最后一场,更是近乎疯狂凄厉。惜乎,醒已晚矣!
    1、崔太师要处死吟花之时,德贞虽然哀声求情,但被其父教训之后,便再无言语。或许她也担心吟花泄露情事,使她无颜存世;或许她虽然不愿见吟花惨死,但两情相权,也默认吟花的牺牲是必要的。久经封建礼教熏陶的德贞小姐,可能此时考虑得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利益。吟花死后,德贞只知为吟花哀痛,却不知自身也陷危机。由此可看出她见事不明,不如吟花之爽利刚烈。
    2、却不曾想,过门之日,新郎暴死,夫家姨母强她与灵牌拜堂。至此,一切美好的念想都烟消云散,面对她的将是无尽的痛苦与孤寂,这岂是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所能够承受的?至此,德贞的自然之心方始觉醒,“人生青春有几时?转眼韶华已逝。你(指夫家姨母)也是妇道人家,少女之心你总知。我是太师千金女,玉作叶来金作枝。到今旦冷冷清清,清清冷冷过一世。”
    最后太师亲临,又是劝又是训,德贞无奈只能屈服。拜堂之时,为贤捧来其兄神主与嫂拜天地,德贞又惊又疑,凝眸细看,眼前分明是花园中和诗的夫郎,怎么说是叔叔?于是借语探问,哪知为贤却懵懂不知,最后德贞也只能“春心虽破春花落,望来年风动催霜花重开”。这点点希望,是她苟活偷生的唯一理由。
    3、第四场“嫂溺叔援”的唱词很有意思。
    且看崔德贞自述:“深闺寡守已三年,朱颜渐改玉肌减,闲愁锁眉黛。笑容收敛羞见男人面,常把闺门半掩,夜来青灯自惆怅,此心早恹恹。”怎么说“羞见男人面’,又是“闺门半掩”?为什么不干脆闺门长闭?无它,为待伊人也。这正是编剧者的高明之处,似拒尤迎,委曲重重尽在不言中。唯一的缺憾就是“男人”两字用得太俗,如用“男子”感觉就会好很多。
    其实三年来德贞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李为贤。且看李为贤是怎么说的:“她对我情逾叔嫂,关怀备至非一般”,又说“(以为崔府和诗的小姐已死)害得我相思一病重,形容憔悴骨嶙峋,她(指其嫂德贞)刺股引血和药炖,点点心血粘心痕”。 刺股引血之举,就是至爱夫妻也未必做得出来,何况只是叔嫂?奈何李为贤冥顽不灵,一心以为崔府小姐已死,对身边这位货真价实的崔小姐却视若不见,尤道“怨只怨她身为女子当求个贞烈”,当真愚蠢至极!
    在德贞看来,为贤对她的情意“只作等闲”,她不由得有些心灰意冷,暗叹“瑶琴空对牛弹”。欲待回房之时,可能是不小心摔倒了(没有影像,只听唱念,不明白具体发生什么事),为贤也只是说了一句“嫂嫂仔细”,并没有将她扶起。德贞不禁脱口说出:“嫂溺之,援以手,望叔能从权。”
“嫂溺叔援”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原文是:“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德贞用此典故意在双关,对李为贤这种饱学之士来说自然一听就明。但为贤心挂那个和诗的崔府小姐,又恪于礼法,只是一味地装聋作哑。其迂执若此,可叹!
    此一夜,为贤正准备明日上京赴试。德贞深知伊人此去想要和合就更渺茫,“今宵容易过,时辰莫耽误”,在送衣不果之后,无奈回房吟起了“新柳诗”。为贤果被惊动,过房相询,结果德贞又不敢明言,只假以表姐之名叙说前事。可见德贞此时虽然勇敢了许多,却还是拘于礼教重压,以致错失了最后一个机会。
    这一场中有两个道具,新衣和清茶。
    德贞在缝制新衣时,不慎刺破手指,她马上想到“莫不是吉凶未来先有兆,线断人难圆”。这个暗示(预兆)我觉得太过直接,效果反而削弱了。当然,作为道具,新衣还是崔李两人见面的中介。
德贞回房之后,故唱“新柳诗”挑之,为贤捧了一杯清茶奉与乃嫂,说是“为嫂嫂解渴”。清茶解渴用在这里就特别贴切,因德贞三年寡守,清茶既可润喉,也能滋润心田,此双关用得极妙。
    4、最后一场“殉情”,可谓是一波三折。
    先是姨母报说李为贤高中状元(戏曲几乎都是这样,除非考不中,考中就肯定是状元),德贞不免为情郎欢喜。
    随后为贤来到,欢天喜地地告知嫂嫂,已经请旨封她为“节义夫人”。要知在封建社会,寡妇被封为“节义夫人”,便一生不得嫁人。德贞乍闻此讯,无异于地裂天崩,深埋心底的一腔苦情霎时间都爆发了出来:“我推心置腹为了你,三年待君情非浅,玉肌为你减,芳神为你伤,鲜血为你流,衣衫为你添,你岂可作个负心汉,要我守寡到何年?”
    三年隐情道破,李为贤也是心潮激荡,一方面“愿与她成双成对,誓效凤凰比翼同飞”,一方面又担心招致物议,触怒皇颜,“叔嫂名份今已定,此行于礼有亏。况且(原帖不全)
 
 
井洲弟的回复:所以我经常说:能存在并被广泛认可的,并不一定就是对的。“三从四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剧中,德贞虽是一个悲惨的角色,但在当时的社会中的人们,会有很多人觉得德贞之死是壮烈的、是光荣的,就相当于现代的革命烈士。
说到贞节,我倒想到一个很好笑的。在《苏六娘》中,杨子良与乳娘去潮州途中,杨子良说若是当官就要为乳娘建节妇亭,当乳娘得知什么是节妇后就哭了,杨子良问乳娘为什么要哭,乳娘回答“去问领爹住知,去问领爹住知”哈哈,洪老先生的演绎确实是精彩绝伦!
 
西坡的回复:对封建礼教的鞭挞,好!这样严肃、深刻的内涵却不是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的老人们喜欢看的。我见过农村演大戏,很热闹,看的人很多,但这样凄绝的故事老人们却不忍卒看,封建礼教虽然在老一辈人身上有着深刻的印记,但人性的那份善良、悲悯也蕴藏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有时稍为一挑,心里就猛烈一颤,“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这出《花烛泪》不知是谁创作的?是范莎侠吗?范莎侠创作的两部潮剧《花蕊夫人》、《东吴郡主》好像都获了大奖,就因为其有深刻的思想性。女性作者总是要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窒息,控诉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无情吞噬。但个人浅见,潮剧的受众主要还是文化水平普遍不是很高的普罗大众,他们并不太注重作品的思想性,他们都喜欢金榜题名、惩奸除恶这些大快人心的老式题材。所以目前潮剧创作如何迎合观众,及如何提高普通观众的欣赏水平是个大课题。
 
随谈演义的回复:米版讲得好我要来送花!
我也喜欢潮剧,但看的听的都是六十年代的那些,比较后期的就只有张春郎削发和孝妇杀家姑了。
我认为编剧是一出戏的灵魂人物.一出戏的成功编剧可以说居功至伟.但是当我们为姚璇秋\范泽华\张长城等等。
艺术家的表演倾倒时,往往遗忘了这些幕后的英雄。
 
大米的回复:这出戏的编剧是许育义,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
传统潮剧的表演很多都是走雅俗共赏的路子,更有一些专门的“下乡戏”为了博得乡民开口大笑,刻意做出许多搞笑桥段,以致格调低下。当然,这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现在的潮剧新作,可能是编剧者疏离了普通民众,或许是为了突出高雅的风格,俗的东西就很少,能让人笑的更几乎没有。
像上面井洲弟提到的《苏六娘》中洪妙师傅与蔡锦坤师傅联手的那一段戏,那是几经岁月淘洗才出来的经典,并不多。
 
随谈演义的回复:这是啊雅俗共赏是最好的!
有时真怕那些过分强调思想性的东西,感觉不能入戏,也可以说不能引起内心的共鸣。
思想性应该是通过高超的艺术性来实现的。就如同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于潜移默化中使大众得到思想上的升华精神上的享受!

感谢那些伟大的潮剧艺术家,创作了象苏六娘刘明珠那样优秀的作品,让我们得到真善美的熏陶!
 
紫藤萝的回复:《花烛泪》我看了一两场,好像只看到吟花被打死这一节。我也喜欢听王少瑜的演唱。现在一些小朋友学潮剧,喜欢唱王少瑜在《告亲夫》里的唱段。我也对这一段百听不厌。一开始的说白“正直神明啊”就让人觉得哀怨凄婉;到后面的声声控诉,字字血泪,更让人动情。

推荐商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