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音响发烧,很多圈外人都会说:哦,那是有钱人玩的东西。一些以前听过hi-fi天地的朋友,偶尔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他们总会说:你没听收音机里那个什么冰说啊,一部机随便就要一两万以上,连一条什么线都要一两千,我们普通人哪里用得起。印象中以前的hi-fi天地给人的感觉的确是这样的,能从展武怀冰口中说出来的,大都是些价值不菲的好器材。于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一般的人一种音响发烧高不可攀的印象。
因而有部分人,不能理解这一类特别喜欢音响音乐的人,不能接受痴迷音响发烧的行为。甚至有的还认为这些都是怪人。碰到这类人,我也常常积极地给他们解释,发烧音响如何如何的好,不论贵价或低价都可以烧,并且能从中获益良多;发烧也是一种精神,有时也可以是一种寄托。这是一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健康而有品位的事(事实上我对此也深信不疑)。其实,只要量力而行,合理安排时间和空间,理智发烧,应该说是百利而无一弊的。
那么,发烧就没有门槛了吗?当然不是。(注:这里说的发烧,是指一般比较普遍性的,具有CD-功放-音箱三大件为主的听音模式) 。就拥有或即将拥有器材的人群来说,除却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商人、企业家、公务员等等之外,数量最多的还是工薪阶层(也包括其他中低收入的人群)。一直以来,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要忽略初烧或准初烧(部分个人观点见以前的旧帖子
http://www.sthifi.com/bbs/talkview.asp?id=10590),这一部分人,人数众多,平均月收入大概在1-3千之间。(题外话:不忌讳的说,即便在汕头这样的沿海特区城市,也还有一些家庭尚处在维持温饱的阶段)。就以比较低端的入门级别,每大件约两三千的器材来说,置齐包括线材插座等等的一套器材,那也得近万元。一万元,看来并不多。但对于普通收入的老百姓来说,一万元是这样的概念:平均月入1.5K的人,不吃、不喝、不购新衣,不用交房租,不用坐(或开)车,不会生病,不会出意外,没有家庭负担,没有人情开销,等等(这不神仙嘛),也要超过半年才能凑到。然而,上述的器材部分,还只是小头。
器材还只是小头,那么,大头的是什么?当然是环境了(个别人拥有数倍于房屋价值的天价器材,不在讨论之列)。居住在城市里,大半辈子都在做房奴的人为数不少。且抛开置房这个大问题不说,假设已经有住房,但普通工薪阶层要住上很大的房子是很难的。也就是说,其中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把器材放在客厅里,很少有独立的听音室的。那么日常的会客、小孩的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看电视等等活动,自然在所难免地将与发烧听乐形成冲突。这种环境的制约,会使很多人降温,减弱了对发烧的兴趣,甚至放弃了购置(或升级)发烧音响的计划。
退一步说,假设你有听音室,或者你家庭成员少,或他们非常支持你发烧,总之不存在互相影响的问题了。于是凑足了子弹,千挑万选,搬回了心仪的宝贝。摆好了位置接上了连线一开声,高频细腻甜美,中频温润醇厚,低频线条清晰!那么恭喜你,你成功地搭配了一套音响器材,更重要的是,你有一个很好的声学环境。但是并非个个都有那么好的运气。更多人遇到的,或某一频段下陷,或低频小音量不足而大音量轰轰作响,或高频反射严重,或声像定位模糊,或房间混响过多。于是,在老烧的指点下,你开始补救。加扩散板(不便宜啊),贴鸡蛋托,挂吸音毯,更换家具的摆位。最后把好端端的一个厅弄得象个战场,严重影响了家居的美观和活动的便利。是不是有点不太现实?但如果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条件允许这么做,那还算值得。可是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房间的结构造成的。补救固然能改善效果,却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对房子大动手脚的话花费会更加多,涉及的其它问题也可能更多,而且这种改动还不一定就保证能药到病除。
上述种种因素,都可能令一个人对音响蠢蠢欲动想发烧的人,最终望而却步。
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也许不能说它是门槛,但也很实际地影响着发烧一族:就是互相交流与带动的问题。物以类聚,人亦然。烧友的朋友,很多也是烧友,试想一下,假如当初你没有认识喜欢音响的人,你能烧得起来吗?老烧最初能跨进发烧的大门,基本都是受了先烧的影响,而发烧友在整个社会中占的比例实际上是很小的,因此很多人没怎么接触过烧友。身边没有先烧的人,就只能靠有限的媒体的启蒙了。当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那个时候,这部分人大多只能捧着有关的杂志独自意烧一番,那样永远只能是停留在临界点,无从烧起。
十年前的某一天,出现了展武,出现了怀冰,出现了HIFI天地,继而有了汕头音响网。个人认为,潮汕大地发烧友的大幅度增加,应是从那时开始的,尤其是创办了汕头音响网以后。我自己从开始喜欢摆弄音响算起(那时侯卡带+2030A+只有一颗电解的土炮飞乐箱),到现在也近20个年头了。而实际升温却是从上了汕头音响网开始的。从汕头音响网这个平台,认识了很多同好、师友。据我所知,有相当一部分的朋友,也是从认识了这个网站才开始升温的。可以看得出这个以怀冰为中心的平台,在粤东音响界占着多么重要的位置。谓之举足轻重毫不为过。
再聊聊软件。不少朋友对拥有高价音响,却常听“口水歌”的朋友不屑一顾。我认为,能让自己开心又不损害别人的行为,都无可厚非。当然你可以建议他们多听听你觉得好的音乐。毕竟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会因兴趣爱好不同,而对某些音乐会有所侧重。古典虽好却也不能片面地说“口水歌”就一定不好,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市场了。就我来说,既不推荐但也不排斥“口水歌”。我自己是个典型的杂食,古典,流行,爵士,民族,人声,器乐。。。除了部分RAP和重金属ROCK,只要好听的基本什么都听。上面庄稼汉兄提到的烧音乐我非常认同,相信发烧友到了一定时候,一般会把重心移到音乐上面去的。因有BULUSICAI兄的指引,我本人近期也正在向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靠拢。
再说回主题——发烧的门槛。
上面列举了发烧大门口的重重障碍,那么普通工薪阶层或低收入的朋友,看来是烧不了了?
先说说我自己,从早年喜欢音响开始,就只知道把音源接入功放,再传给音箱,就可以听到好听的歌了。当时的功放音调电路是有高、中、低三部分调整的,把高低音扭大,中音扭到最小,听着高音的“西西西”和低音的“嘣嘣嘣”,以为天底下最好的音质不过如此了。根本不懂音响的世界是如此博大精深,也不知道发烧音响还有千千万万的讲究。慢慢的,随着器材逐渐接触的多,发现总有更好听的东西,而且好听的就会贵一些。后来听多了一些好器材,开阔了眼界,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自己和HIFI的差距,心里想,其实真正的发烧离我是如此遥远!在感叹自己无力拥有高级别的音响器材的同时,也觉得自己始终跨不进发烧的大门。。。
几年前,开始听到了HIFI天地,到注册了在汕头音响网的ID,继而认识了很多的发烧友(在这里,我第一个认识的网友,就是“音响菜鸟”!他对朋友的热情和对音响的执着,都令我印象深刻)。随着对对一些比较高端的器材听音次数的增多,吸收前辈、朋友的经验,以及自己学习、总结的累积,其实,在这个追求和更替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慢慢加入了发烧的行列,跨进了发烧的门槛,而自己浑然不觉。
对于发烧是一种精神的说法我是认同的,但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拿着MP3听着普通的耳塞,就说我是在发烧音响,未免有点自欺欺人、贻笑大方了吧?因此,任何脱离了物质和现实的发烧,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是,对于条件并不太好的朋友,MP3你可以听,DVD机你也可以听,一两百块的二手CD你照样可以听;奇声你可以听,电脑箱你也可以听,一两百块的二手箱你照样可以听!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一觉醒来,说不定就是第二个怀冰!
穷人和富人有没有区别?有!界线在哪里?没有。发烧的大门有没有?有!门槛在哪里?没有!